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网络犯罪概述 | 第11-19页 |
(一) 网络犯罪的概念 | 第11-13页 |
1、犯罪的概念 | 第11页 |
2、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 第11-12页 |
3、网络犯罪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网络犯罪的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网络犯罪的种类 | 第15-19页 |
1、网络诈骗 | 第15页 |
2、网络盗窃 | 第15-16页 |
3、虚假、淫秽信息宣传,信息滥用 | 第16页 |
4、网络侵权 | 第16-17页 |
5、网络黑市交易 | 第17页 |
6、网络攻击和破坏 | 第17页 |
7、利用网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犯罪 | 第17-19页 |
二、网络犯罪的思想因素 | 第19-25页 |
(一) 教育主体缺位、失语导致教育对象失去重要引导,造成教育客体思想基础薄弱和无序发展 | 第19-20页 |
(二) 多元化思潮导致网络环境复杂,人的自我心理极度膨胀,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不完善 | 第20-21页 |
(三) 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网络失范,多种信息垃圾(例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拜金主义、反动言论)弱化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意识 | 第21-23页 |
1、网络道德失范易导致品德心理畸形发展 | 第22-23页 |
2、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弱化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 第23页 |
(四) 规范、法律的滞后,导致网络失去外在的约束 | 第23-25页 |
三、网络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防控对策 | 第25-37页 |
(一)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是遏制网络犯罪的关键 | 第25-28页 |
(二) 建立健全网络道德是消除网络犯罪的根本途径 | 第28-30页 |
(三) 网络立法执法的完善是改善网络思想政治环境的制度保障 | 第30-37页 |
1、立法是网络虚拟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30-34页 |
2、普法宣传是净化网络环境、遏制网络犯罪的前提条件 | 第34页 |
3、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和管理,防堵有害信息的侵蚀,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网络法律的执行力 | 第34-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