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存在的合理性 | 第13-20页 |
| 一、劳动教养制度的演变及现状 | 第13-16页 |
|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历史功绩及存在的合理性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劳动教养的制度缺陷 | 第20-25页 |
| 一、法律性质不确定,目的发生异化 | 第20-21页 |
| 二、依据位阶较低,与上位法相冲突 | 第21页 |
| 三、与《公民权力和国际条约》内容相冲突 | 第21-22页 |
| 四、对象规定不明确,劳教范围扩大化 | 第22页 |
| 五、罚过其责 | 第22-23页 |
| 六、欠缺程序制约,导致执法随意性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劳动教养执法实践中存在问题解析 | 第25-29页 |
| 一、依据层次偏低,导致公安机关劳动教养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上升 | 第25页 |
| 二、适用范围模糊,导致执法不统一 | 第25-26页 |
| 三、无定性规范,导致执法随意性 | 第26页 |
| 四、期限过长且无量处标准对执法实践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五、缺乏操作性程序对执法实践的影响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劳动教养的改革与立法完善 | 第29-44页 |
| 一、对劳动教养性质及对象的重新界定 | 第29-31页 |
| 二、对劳动教养改革模式的新思考 | 第31-40页 |
| (一) 劳动教养改革模式评析 | 第31-36页 |
| (二) 借鉴他国非刑罚方法的模式,为我国劳动教养改革提供参考 | 第36-37页 |
| (三) 劳动教养作为一种非刑罚方法的模式的构想 | 第37页 |
| (四) 劳动教养作为一种非刑罚方法的意义 | 第37-40页 |
| 三、完善劳动教养立法的具体构想 | 第40-44页 |
| (一) 明确劳动教养的性质 | 第40页 |
| (二) 明确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 | 第40-41页 |
| (三) 调整劳动教养的期限 | 第41页 |
| (四) 调整劳动教养的使用条件 | 第41-42页 |
| (五) 设立简便的司法程序 | 第42页 |
| (六)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劳动教养人员的合理权益 | 第42页 |
| (七) 完善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监督 | 第42-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