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汽油脱硫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汽油脱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3-14页 |
·油品中硫的存在形式及危害 | 第14-16页 |
·汽油脱硫工艺的发展及现状 | 第16-21页 |
·汽油吸附脱硫的进展 | 第21-36页 |
·吸附剂及其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吸附脱硫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 第22-36页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36-44页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36-37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研究目标 | 第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实验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第4章 络合吸附剂吸附脱硫的研究 | 第44-59页 |
·以 NaY 作为载体制备的络合吸附剂的研究 | 第44-47页 |
·不同还原方法对 Cu(I)-Y 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金属-Y吸附剂的吸附效果考察 | 第45-46页 |
·芳烃对 Cu(I)-Y 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以介孔分子筛 MCM-41 为载体制备的络合吸附剂的研究 | 第47-56页 |
·MCM-41 的制备 | 第47页 |
·MCM-41 的性质表征 | 第47-51页 |
·MCM-41 上负载金属组分的两种方法 | 第51页 |
·两种负载方法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的比较 | 第51-52页 |
·不同硅铝比的 MCM-41 负载 Ag+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比较 | 第52-56页 |
·不同载体吸附剂的吸附脱硫效果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选择性吸附脱硫的研究 | 第59-71页 |
·NaY 负载金属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 | 第59-62页 |
·NaY 负载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59-60页 |
·NaY 负载锌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60-61页 |
·Ni/NaY 与 ZnNi/NaY 之间吸附量的比较 | 第61-62页 |
·Al_2O_3负载金属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研究 | 第62-64页 |
·Al_2O_3负载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62-63页 |
·Al_2O_3负载锌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63页 |
·Ni/ Al_2O_3与ZnNi/ Al_2O_3之间吸附量的比较 | 第63-64页 |
·Al-MCM-41-30 负载金属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研究 | 第64-67页 |
·Al-MCM-41-30 负载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64-65页 |
·Al-MCM-41-30负载锌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65-66页 |
·Ni/Al-MCM-41-30 与ZnNi/Al-MCM-41-30 之间的比较 | 第66-67页 |
·MCM-41 负载金属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研究 | 第67-69页 |
·MCM-41 负载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67页 |
·MCM-41 负载锌镍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效果 | 第67-68页 |
·Ni/MCM-41 与ZnNi/MCM-41 之间吸附量的比较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对 NaY 负载镍的吸附剂的考察 | 第71-83页 |
·活化温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72-73页 |
·还原温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74-75页 |
·吸附压力的影响 | 第75-76页 |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活性组分负载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芳烃的影响 | 第78-79页 |
·吸附剂的表征 | 第79-82页 |
·吸附剂的结构表征 | 第79页 |
·吸附剂中活性组分镍的价态的考察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建议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