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代吴派学术研究

论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0-19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思路第10-12页
 第二节 学界研究现状与反思第12-19页
第一章 吴派学术先导——惠有声与惠周惕第19-31页
 第一节 《惠氏宗谱》之三惠资料稽考第19-26页
 第二节 惠有声与惠周惕第26-31页
第二章 吴派学术奠基者——惠士奇学论第31-60页
 第一节 惠士奇“罚修镇江城”考论第31-44页
 第二节 惠士奇《易说》述论第44-54页
 第三节 惠士奇的《春秋》学第54-60页
第三章 吴派学术集大成者——惠栋学论第60-97页
 第一节 惠栋宋易批判思想发微第60-66页
 第二节 惠栋的《尚书》学第66-76页
 第三节 读《后汉书补注》札记第76-81页
 第四节 惠栋荀学思想刍议第81-89页
 第五节 惠栋“通经致用”思想述论第89-97页
第四章 吴派学术专门化——惠门弟子学述第97-109页
 第一节 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研究第97-105页
 第二节 余萧客与《古经解钩沉》第105-109页
第五章 吴派学术殿军——江藩学论第109-130页
 第一节 《汉学师承记》简论第109-122页
 第二节 江藩学术思想平议第122-130页
第六章 吴派学术的风格与特点第130-152页
 第一节 “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吴派汉宋观探颐第130-135页
 第二节 汉学家学术道德论第135-140页
 第四节 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第140-152页
第七章 吴派学术的辐射与回响第152-166页
 第一节 惠栋与戴震学术关系考论第152-157页
 第二节 惠栋与钱大昕、王鸣盛之交谊及论学第157-162页
 第三节 钱穆“常州之学原本惠氏”说检讨第162-166页
结语第166-167页
附录第167-198页
 一 三惠学术年谱简编第167-187页
 二 参考引用书目第187-198页
后记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综合智能优化控制策略在电弧炉炼钢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连续流活性污泥厌氧—缺氧—生物膜硝化系统(A2N)脱氮除磷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