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图示目录 | 第16-17页 |
表格目录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20页 |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语料来源 | 第19-20页 |
2 “数”研究综述 | 第20-44页 |
·“数“研究综述 | 第20-38页 |
·“数词”类别归属—语法事实描写阶段 | 第20-22页 |
·“数词”用法的归纳和“数”系统的构建 | 第22-25页 |
·多语言对比研究—类型学、范畴化角度 | 第25-36页 |
·“数”的文化意义角度 | 第36-38页 |
·以往研究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有关“数”的语言事实和数系统构建的成熟 | 第38-40页 |
·“数、量”作为两个范畴没有明确区分 | 第40-41页 |
·现有“数”理论的缺陷 | 第41-44页 |
3 “事件”和单一事件的语言学表达 | 第44-61页 |
·“事件”(event)相关研究 | 第44-53页 |
·论元研究中的“事” | 第44-48页 |
·戴维森主义(Davidsonian) | 第44-46页 |
·新戴维森主义(Neodavidsonian) | 第46-47页 |
·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 | 第47-48页 |
·Jackendoff概念结构理论中的“事件” | 第48-50页 |
·事、事类、事例研究中的“事件” | 第50-51页 |
·情状类型研究中的“事件” | 第51-52页 |
·本文的“事件”概念 | 第52-53页 |
·两个个体参与的单一事件 | 第53-60页 |
·名词“加合”现象 | 第53-56页 |
·交互动词 | 第56-58页 |
·事件角度解释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4 语用数 | 第61-73页 |
·“语用数”定义 | 第61-62页 |
·“语用数”考察的起点:事件(event) | 第62-65页 |
·谓词性成分 | 第62-64页 |
·名词性成分 | 第64-65页 |
·事件结构 | 第65页 |
·确定语用数的参照点:临界量 | 第65-69页 |
·“数”、“量”辩证 | 第65-67页 |
·参照点类型 | 第67-68页 |
·语用数的参照点:临界量 | 第68-69页 |
·“语用数”和“语义数”的对比 | 第69-72页 |
·语义数和语用数等值 | 第69-70页 |
·语义数和语用数不等值 | 第70-72页 |
·语义分数·语用复数 | 第70页 |
·语义单数·语用复数 | 第70-71页 |
·语义复数·语用单数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5 语用数的种类 | 第73-88页 |
·不同层面的语用数分类 | 第73-83页 |
·不同的“临界量”区分角度 | 第73-74页 |
·参与事件、凸显的实体侧面的角度 | 第74-83页 |
·空间分割 | 第74-75页 |
·时间分割 | 第75-81页 |
·只涉及实体存在时间 | 第76-78页 |
·同时涉及实体存的时间和实体被关注时间 | 第78-81页 |
·功能分割 | 第81-82页 |
·特征分割 | 第82-83页 |
·语用数的类别判定 | 第83-84页 |
·不同语用数之间的关系 | 第84-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6 现代汉语总括副词“都”研究 | 第88-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88-94页 |
·“都”的历时、共时对比研究 | 第88页 |
·句法方面对“都”的研究 | 第88-89页 |
·语义方面对“都”的研究 | 第89-92页 |
·“都”的“总括”义 | 第89-90页 |
·“都”的不同语义 | 第90-91页 |
·“都”的语义指向 | 第91-92页 |
·本章研究目标 | 第92-94页 |
·“都”的限定对象及其语义指向 | 第94-104页 |
·“都”的限定对象 | 第94-95页 |
·“都”的“语义指向”方向 | 第95-97页 |
·“都”语义下位分类 | 第97-104页 |
·“都”的语义:总括 | 第97-99页 |
·“都”的语义:列举 | 第99-104页 |
·疑问代词的不同解读 | 第104-106页 |
·“都”多种语义之间的关系 | 第106-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7 动词重叠式“VV”研究 | 第112-142页 |
·引言 | 第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12-115页 |
·动词重叠式形式对比研究 | 第112页 |
·动词重叠式语义研究 | 第112-113页 |
·动词重叠范围的界定 | 第113-114页 |
·动词重叠语法功能的考察 | 第114页 |
·动词重叠式的性质归属、定位 | 第114-115页 |
·动词重叠式属于词法范畴 | 第114页 |
·动词重叠式属于句法范畴 | 第114-115页 |
·动词重叠式VV的语义属性 | 第115-128页 |
·考察范围 | 第115-116页 |
·基于动词情状类型的语义分析 | 第116-117页 |
·基于动词重叠参与者的语义分析 | 第117-128页 |
·VV情状类型分析—认知角度 | 第118-120页 |
·象似性(Iconicity)—心理动因 | 第120-124页 |
·从“语用数”的角度—语言理据 | 第124-128页 |
·动词重叠式的性质 | 第128-129页 |
·其他语义 | 第129-131页 |
·语义(量)上 | 第129-130页 |
·情状上 | 第130页 |
·动态性 | 第130页 |
·尝试 | 第130页 |
·语境义上 | 第130-131页 |
·句法功能解释 | 第131-135页 |
·动词重叠式和数量修饰语的不对称共现 | 第131-133页 |
·动词重叠式不能和动量补语共现 | 第131-132页 |
·动词重叠式对部分带有数量修饰语的宾语的排斥 | 第132-133页 |
·动词重叠式不能和体标记共现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42页 |
8“不是…就/便是…”语义研究 | 第142-159页 |
·研究简述 | 第142-146页 |
·“不是…就/便是”的语义研究 | 第142-144页 |
·“不是…就/便是”句的语义的判定 | 第144-146页 |
·以往研究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146页 |
·“不是…就/便是”句语义判定的新维度—语用数 | 第146-147页 |
·“不是…就/便是”句的语用推理 | 第147-155页 |
·“不是…就/便是”句推理模式 | 第147-149页 |
·涉及语用数为度的“不是…就/便是”句的推理机制 | 第149-151页 |
·语料验证 | 第151-154页 |
·“不是…就/便是”处于非谓语位置的推理类型 | 第154-155页 |
·决定事件类型的其他因素 | 第155-157页 |
·基于事件图式不同造成的推理两可 | 第155-156页 |
·X的数量不明导致语用推理不同 | 第156-157页 |
·E1、E2的性质不明造成的推理困难 | 第157页 |
·“除了…就/便是”句 | 第157-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9 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 | 第159-180页 |
·引言 | 第159-161页 |
·从否定的层次角度,确定“最小量” | 第161-167页 |
·多值否定 | 第161-165页 |
·一般的向大确定 | 第162页 |
·全量否定 | 第162-163页 |
·强调的向大确定 | 第163页 |
·不同多值否定类型之间的关系 | 第163-165页 |
·单值否定 | 第165-167页 |
·句法形式 | 第167-171页 |
·否定词的作用 | 第171-172页 |
·语用推理机制 | 第172-179页 |
·不同维度的作用强度 | 第172-173页 |
·语用推理模式 | 第173-179页 |
·小结 | 第179-180页 |
10 结语 | 第180-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9页 |
后记 | 第199-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