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1页 |
| 一、租赁权与租赁权物权化之含义 | 第11-17页 |
| (一) 租赁权的含义 | 第11-14页 |
| 1、租赁权的概念 | 第11页 |
| 2、租赁权的类型 | 第11-14页 |
| (1) 租赁权的一般类型 | 第11-12页 |
| (2) 租赁权的特殊类型 | 第12-14页 |
| (二) 租赁权物权化的含义 | 第14-17页 |
| 1、租赁权物权化的静态含义 | 第15页 |
| 2、租赁权物权化的动态含义 | 第15-17页 |
| 二、租赁权物权化的历史考察 | 第17-24页 |
| (一) 租赁权物权化溯源 | 第17-19页 |
| 1、永佃权的物权化 | 第17-18页 |
| (1) 永佃权与租赁权的渊源关系 | 第17页 |
| (2) 永佃权的物权化过程 | 第17-18页 |
| 2、地上权的物权化 | 第18-19页 |
| (1) 地上权与租赁权的渊源关系 | 第18-19页 |
| (2) 地上权的物权化过程 | 第19页 |
| (二) 租赁权物权化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 第19-23页 |
| 1、由不动产租赁权物权化到动产租赁权物权化 | 第19-21页 |
| 2、由永久或长期租赁权到相对较短期限的租赁权物权化 | 第21-22页 |
| 3、由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到一般的生产生活资料 | 第22-23页 |
| (三) 小结 | 第23-24页 |
| 三、租赁权物权化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社会经济价值 | 第24-34页 |
| (一) 租赁权物权化产生发展的原因 | 第24-28页 |
| 1、租赁权物权化产生发展的直接动因 | 第24-25页 |
| 2、租赁权物权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根源 | 第25-28页 |
| (1) 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物质制约性 | 第25-26页 |
| (2) 租赁权物权化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 | 第26页 |
| (3) 租赁权物权化根源于社会财产利用方式 | 第26-28页 |
| (二) 租赁权物权化的经济价值 | 第28-34页 |
| 1、物权效力给租赁权带来的经济价值 | 第28-30页 |
| (1) 支配性 | 第28-29页 |
| (2) 排他性 | 第29页 |
| (3) 法定性 | 第29-30页 |
| 2、租赁权物权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 第30-32页 |
| (1) 租赁权的物权化有利于物的充分利用 | 第30-31页 |
| (2) 租赁权的物权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 第31-32页 |
| 3、租赁权物权化有利于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 第32-34页 |
| (1) 交易成本产生的基础 | 第32-33页 |
| (2) 租赁权物权化对社会交易成本的节约 | 第33-34页 |
| 四、租赁权物权化理论解释的路径选择及立法建议 | 第34-48页 |
| (一) 理论解释的路径选择 | 第34-43页 |
| 1、学界对租赁权物权化理论解释的主要观点 | 第34-37页 |
| (1) 保护说 | 第34-35页 |
| (2) 租赁权原本物权说 | 第35-36页 |
| (3) 占有说 | 第36-37页 |
| 2、本文对租赁权物权化理论解释的路径选择 | 第37-40页 |
| (1) 物权与债权明确区分但不绝对对立 | 第37-39页 |
| (2) 租赁权的债权效力与物权效力 | 第39-40页 |
| 3、本文对租赁权物权化作上述阐释的理由 | 第40-43页 |
| (1) 有利于从法律逻辑上解释说明“所有权物权化”的问题 | 第40-41页 |
| (2) 从理论上阐明了租赁权效力的多样性 | 第41页 |
| (3) 是对传统物权、债权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 第41-42页 |
| (4) 为物权、债权理论的深入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 第42-43页 |
| (5) 能为我国的民事立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 第43页 |
| (二) 立法建议 | 第43-48页 |
| 1、用益物权立法应把握好“度” | 第43-44页 |
| 2、目前用益权立法所应具体考虑的因素 | 第44-48页 |
| (1) 租赁物的特征 | 第45页 |
| (2) 租赁期的长短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