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12页 |
| 1 抗冷机理 | 第7-8页 |
| ·生理生化水平 | 第7-8页 |
| ·分子水平分子 | 第8页 |
| 2 抗冷剂的研究 | 第8-9页 |
| 3 冷性鉴定 | 第9-10页 |
| 4 抗冷育种及生产 | 第10页 |
| 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应用前景 | 第11页 |
| ·科学意义 | 第11页 |
| 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水稻生长后期抗冷性鉴定研究 | 第12-2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20页 |
| ·材料 | 第12页 |
| ·方法 | 第1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2-20页 |
| ·抗冷性鉴定指标的确定 | 第13-14页 |
| ·参试水稻组合的平均结实率和平均包颈度表现出遗传上的差异 | 第13页 |
| ·相对结实率作为抗冷性鉴定指标 | 第13-14页 |
| ·相对结实率表明抗冷处理的效果明显 | 第14页 |
| ·用相对结实率作为水稻生长后期耐冷鉴定的指标更科学、合理 | 第14-15页 |
| ·相对株高、相对着粒密度和相对包颈长差可作耐冷鉴定的参考指标 | 第15-17页 |
| ·抗冷鉴定的结果 | 第17-20页 |
| ·抗冷鉴定的分级 | 第17-19页 |
| ·孕穗期和开花期抗冷性分级 | 第17-18页 |
| ·利用处理单株相对大田单株的结实率来衡量水稻的抗冷性结果 | 第18页 |
| ·利用处理单株结实率衡量水稻的抗冷性结果 | 第18-19页 |
| ·利用结实率和处理单株相对大田单株的结实率相结合的指标来衡量水稻的抗冷性结果,确定颖花甲期退化现象明显的品种 | 第19页 |
| ·相对结实率与相对株高、相对着粒密度和相对包颈长差作为抗冷鉴定指标时,有不一致的现象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贵阳市气候特征分析 | 第20-28页 |
| ·气象资料的收集 | 第20页 |
| ·水稻抗冷品种在贵阳市的布局与应用研究 | 第20页 |
| ·贵阳市各县区的气候分布特征 | 第20-28页 |
| ·贵阳市气候特征 | 第20-21页 |
| ·各区县月平均气温 | 第20页 |
| ·贵阳市气候变化特点 | 第20-21页 |
| ·贵阳市水稻冷害天气 | 第21页 |
| ·贵阳市各区县内的气候特点 | 第21-28页 |
| ·清镇市内的气候特点 | 第21-22页 |
| ·修文县气候 | 第22-23页 |
| ·乌当区气候 | 第23-24页 |
| ·开阳县及其他4个区的气候 | 第24-28页 |
| 第二章 品种(组合)布局浅见 | 第28-30页 |
| 1.抗冷水稻品种在贵阳市的布局 | 第28页 |
| 2.抗冷水稻品种在贵阳市的应用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0-35页 |
| 1.结论 | 第30-31页 |
| ·利用处理单株相对大田单株的结实率来衡量水稻的抗冷性结果 | 第30页 |
| ·利用处理单株结实率衡理水稻的抗冷性结果 | 第30页 |
| ·利用结实率和处理单株相对大田单株的结实率相结合的指标来衡量水稻的抗冷性结果,确定颖花早期退化现象明显的品种 | 第30页 |
| ·相对结实率与相对株高、相对着粒密度和相对包颈长差作为抗冷鉴定指标时,有不一致的现象 | 第30-31页 |
| ·各区县月平均气温 | 第31页 |
| ·抗冷水稻品种在贵阳市的布局与应用 | 第31页 |
| 2.讨论 | 第31-35页 |
| ·水稻杂交品种的耐冷性研究中,一般采用结实率和生理生化指标作为耐冷鉴定指标,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能更合理的指标 | 第31-34页 |
| ·关于贵州水稻品种布局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详细摘要 | 第39-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