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东—飞雁滩地区层序地层与油气成藏研究
声明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层序地层学方法的提出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一)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 第10-11页 |
二) 层序地层 | 第11-12页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五、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4页 |
二) 绘制的基本图件 | 第14页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地层结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传统的地层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岩性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 第20页 |
第二节 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 第20-31页 |
一、层序地层划分结果 | 第20-21页 |
二、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1-23页 |
三、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 第23-25页 |
四、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界面的识别 | 第25-31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及其砂体类型 | 第31-47页 |
第一节 河流相 | 第31-33页 |
一、河床亚相 | 第31-32页 |
二、堤岸亚相 | 第32页 |
三、河漫亚相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33-36页 |
一、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33-34页 |
二、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34-35页 |
三、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 | 第35-36页 |
四、沉积模式 | 第36页 |
第三节 曲流河三角洲相 | 第36-40页 |
一、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36-37页 |
二、三角洲前缘亚相 | 第37页 |
三、前三角洲亚相和三角洲间湾微相 | 第37-38页 |
四、垂向相序 | 第38页 |
五、单体三角洲的特点 | 第38-40页 |
六、沉积模式 | 第40页 |
第四节 湖泊相 | 第40-44页 |
一、滨湖亚相 | 第40-41页 |
二、浅湖亚相 | 第41页 |
三、滨浅湖滩坝 | 第41-44页 |
第五节 风暴岩 | 第44-47页 |
第四章 沉积演化及沉积体系 | 第47-62页 |
第一节 层序发展演化的控制因素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沉积演化过程 | 第48-49页 |
一、低位域时期(LST) | 第48页 |
二、湖侵域时期(TST) | 第48-49页 |
三、高位域时期(HST) | 第49页 |
第三节 低位域时期沉积体系空间分布特征 | 第49-62页 |
一、低位域砂岩厚度特征 | 第49-50页 |
二、低位域砂岩百分含量特征 | 第50-51页 |
三、低位域时期泥岩颜色分布特征 | 第51-52页 |
四、低位域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 | 第52-53页 |
四、湖侵域时期沉积体系空间分布特征 | 第53-57页 |
五、高位域时期沉积体系空间分布特征 | 第57-62页 |
第五章 油气藏形成机理 | 第62-86页 |
第一节 重点油藏剖面解析 | 第62-70页 |
一、埕93-埕137井油藏剖面 | 第62-67页 |
二、埕82-埕96井油藏剖面 | 第67页 |
三、埕92-7-埕59井油藏剖面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层序在油气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 | 第70-78页 |
一、层序地层单元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 | 第70页 |
二、层序地层界面对岩性油气藏的控制 | 第70-74页 |
三、层序地层对圈闭类型和油藏规模的控制 | 第74页 |
四、古地貌的控制 | 第74-76页 |
五、地层超覆边界的控制 | 第76-77页 |
六、岩性变化的控制 | 第77页 |
七、构造的控制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成藏条件分析 | 第78-84页 |
一、油源条件 | 第78-79页 |
二、储集层 | 第79页 |
三、盖层特征 | 第79-81页 |
四、油气运移通道及指向 | 第81-84页 |
第四节 成藏模式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