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1 导论 | 第18-31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0-26页 |
·农业竞争力研究 | 第20-21页 |
·关于农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或构成要素研究 | 第21-23页 |
·农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关于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23-24页 |
·农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讨 | 第24-25页 |
·文献评析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第26-27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2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基础 | 第31-44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 第31-32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 第32-41页 |
·资源禀赋理论 | 第32-34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4-38页 |
·农业区位理论 | 第38-39页 |
·竞争优势理论 | 第39-4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0-41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 第41-44页 |
·钻石模型 | 第41-42页 |
·九因素模型 | 第42-44页 |
3 省域农业竞争力系统分析框架 | 第44-57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第44-47页 |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第44-45页 |
·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第45-47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解释要素 | 第47-51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 第47-49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省域内农业竞争力的演进 | 第50-51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 | 第51-52页 |
·生产装备和基础设施 | 第52页 |
·农村市场 | 第52-53页 |
·制度、政策与管理 | 第53-55页 |
·农业工业化与城镇化程度 | 第55页 |
·国际市场环境 | 第55-57页 |
4 省域农业比较优势的时空分析 | 第57-75页 |
·山东与湖北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 第57-59页 |
·山东、湖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 第57-58页 |
·山东、湖北农业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 第58-59页 |
·山东与湖北农业比较优势的测度及对比分析 | 第59-69页 |
·解释性比较优势指数测度 | 第59-67页 |
·主要农产品国内资源成本指数计算 | 第67-69页 |
·两省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对比与评析 | 第69-75页 |
·两省农业竞争力形成条件的比较分析 | 第69-73页 |
·两省农业比较优势的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5 省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 | 第75-87页 |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75-80页 |
·波特模型 | 第75-76页 |
·IMD评价指标体系 | 第76-77页 |
·国内外其它评价指标体系 | 第77-79页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7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9-80页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80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80-83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80-81页 |
·主成分方法 | 第81页 |
·包络分析法 | 第81-82页 |
·本研究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82-83页 |
·省域农业竞争力的测算 | 第83-87页 |
6 基于制约因素的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差异分析 | 第87-110页 |
·山东与湖北农业生态资源禀赋比较 | 第87-91页 |
·山东农业生态资源禀赋特征 | 第87-88页 |
·湖北农业生态资源禀赋特征 | 第88-90页 |
·比较结果 | 第90-91页 |
·山东与湖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比较 | 第91-97页 |
·山东农业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 | 第91-92页 |
·湖北农业生产条件及两省比较分析 | 第92-97页 |
·山东与湖北农业科技水平比较 | 第97-100页 |
·山东农业科技水平 | 第97-98页 |
·湖北农业科技水平 | 第98-99页 |
·比较分析 | 第99-100页 |
·山东与湖北农业产业集群比较 | 第100-102页 |
·山东的农业产业集群现状 | 第100-101页 |
·湖北的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 第101-102页 |
·比较分析 | 第102页 |
·山东与湖北的国际市场环境比较 | 第102-110页 |
·山东农业的国际市场环境 | 第102-105页 |
·湖北农业的国际市场环境 | 第105-106页 |
·比较分析 | 第106-110页 |
7 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第110-128页 |
·美国农业 | 第110-113页 |
·资源禀赋条件较好 | 第110-111页 |
·生产物质装备水平较高 | 第111页 |
·农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较为完备 | 第111-112页 |
·通过专业化和产业化来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 第112-113页 |
·政府制定法律制度及优惠政策 | 第113页 |
·加拿大农业 | 第113-116页 |
·良好的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 第114页 |
·重视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农业生产人员的培养 | 第114-115页 |
·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产业集群 | 第115页 |
·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和生产管理制度 | 第115-116页 |
·日本农业 | 第116-119页 |
·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 第116-117页 |
·建立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农业科教体系 | 第117页 |
·通过农协来实现农业产业聚集 | 第117-118页 |
·建立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 第118页 |
·政府财政支持与制定法律制度 | 第118-119页 |
·荷兰农业 | 第119-121页 |
·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与培养高素质农民 | 第119-120页 |
·优化农业市场发展环境 | 第120-121页 |
·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产业集群 | 第121页 |
·以色列农业 | 第121-124页 |
·发展设施农业来提高生产物质装备水平 | 第122页 |
·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 第122-124页 |
·政府的扶持政策 | 第124页 |
·国外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 第124-128页 |
·各国发展之共性 | 第124页 |
·国外的启示与借鉴 | 第124-128页 |
8 提升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第128-136页 |
·保护农业资源,增强农业资源与环境在农业竞争力培育上的支撑力 | 第128-129页 |
·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不断强化资源禀赋优势 | 第129-130页 |
·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尽快将农业科技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 第130-131页 |
·培养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竞争优势 | 第131-132页 |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132-133页 |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环境方面的竞争优势 | 第133-134页 |
·建立和完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为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 第134-136页 |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主要结论 | 第136-137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37页 |
·研究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8页 |
附录 | 第148-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