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论文--国民党南京政府(1927年以后)论文

南京国民政府门牌制度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县为重点的考察

中文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5页
 第一节 研究意义第8-11页
  一、现实意义第8-9页
  二、学术意义第9-11页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学术回顾第11-14页
  一、概念界定第11页
  二、学术回顾第11-14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自我评价第14-16页
  一、研究思路第14-15页
  二、自我评价第15-16页
 第四节 门牌制度的历史源流第16-25页
  一、宋至元:门牌制度的产生第16-17页
  二、明代:繇牌制度和粉牌制度第17页
  三、清代:门牌制度的发展与变革第17-22页
  四、北洋时期:现代门牌制度的初步发展第22-25页
第二章 上层:门牌制度的法令设计第25-54页
 第一节 闾邻制下的门牌制度(1927-1933年)第25-33页
  一、闾邻制第26-27页
  二、门牌制度的设计第27-33页
 第二节 甲牌制下的门牌制度(1927-1933年)第33-36页
  一、甲牌制第33-34页
  二、门牌制度的设计第34-36页
 第三节 警察制下的门牌制度(1934-1935年)第36-39页
  一、警察制第36-37页
  二、门牌制度的设计第37-39页
 第四节 保甲制下的门牌制度(1932-1949年)第39-54页
  一、保甲制第39-40页
  二、门牌制度的设计第40-44页
  三、门牌编钉的原则及疑义第44-54页
第三章 基层:吴江县门牌制度的实施第54-88页
 第一节 抗战前门牌制度的实施第54-61页
  一、闾邻制下门牌制度实施概况(1929年8月—1934年11月)第54页
  二、保甲制下门牌制度实施概况(1934年11月—1937年7月)第54-61页
 第二节 抗战后保甲制下门牌制度的实施原则第61-66页
  一、保甲制下门牌的重新编钉第61-63页
  二、门牌形制第63-64页
  三、编钉原则第64-65页
  四、编排方式第65-66页
 第三节 从门牌看抗战后基层社会状况第66-88页
  一、经费收支弊端第66-73页
  二、相关册籍反映的弊端第73-85页
  三、行政效率失衡第85-88页
第四章 门牌制度与基层社会管理第88-102页
 第一节 门牌制度的预期功能第88-93页
  一、闾邻制下门牌制度的预期功能(1927-1933年)第88-89页
  二、甲牌制下门牌制度的预期功能(1927-1933年)第89-90页
  三、警察制下门牌制度的预期功能(1934-1935年)第90页
  四、保甲制下门牌制度的预期功能(1932-1949年)第90-93页
 第二节 门牌制度的实际作用第93-99页
  一、人口管理第93-96页
  二、治安管理第96-99页
  三、社会救济第99页
 第三节 基层门牌制度与宏观社会变迁第99-102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2-10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04-112页
附录:门牌制度相关图表汇总第112-13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36-137页
后记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三彩艺术设计初探
下一篇: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沉积超硬多层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