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42页 |
1 杂种小麦研究概况 | 第9页 |
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 第9-13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系统 | 第10页 |
·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 | 第10页 |
·核基因雄性不育 | 第10-11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 | 第11-12页 |
·利用生物技术创制小麦雄性不育 | 第12-13页 |
·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 第12-13页 |
·小麦转基因雄性不育研究 | 第13页 |
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各种途径的优缺点 | 第13-15页 |
·CMS途径的优缺点 | 第13-14页 |
·CHA途径的优缺点 | 第14页 |
·GMS途径的优缺点 | 第14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途径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4 化学杂交剂(CHA)及CHA杂种小麦研究 | 第15-22页 |
·化学杂交剂(CHA)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利用PGR诱导作物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5-16页 |
·合成筛选新型CHA诱导作物雄性不育研究 | 第16页 |
·应用CHA进行商业化制种CHA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小麦专用 CHA研究 | 第17页 |
·我国CHA研究 | 第17-18页 |
·CHA杂种小麦的选育 | 第18-20页 |
·选育出多个CHA杂种小麦组合(品种) | 第19页 |
·杂种小麦亲本培育 | 第19页 |
·强优组合选配和小麦杂种优势群创制 | 第19-20页 |
·进行大面积制种试验示范,摸索出高产制种经验 | 第20页 |
·杂种小麦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第20-22页 |
·亲本选育 | 第20-21页 |
·杂种小麦繁制种 | 第21页 |
·杂种小麦栽培 | 第21页 |
·加强杂种小麦的应用基础研究 | 第21页 |
·现阶段杂种小麦发展策略 | 第21-22页 |
5. 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核质基因的互作与杂种优势 | 第22-23页 |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 第23-28页 |
·基因差异表达类型与杂种优势 | 第23-25页 |
·调控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25-26页 |
·Epigenetic与杂种优势 | 第26-27页 |
·QTL与杂种优势 | 第27-28页 |
6. 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进展 | 第28-39页 |
·杂种优势预测的依据 | 第29页 |
·形态性状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 第29-30页 |
·生理生化水平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 第30-34页 |
·DNA分子标记与遗传差异的研究 | 第34-39页 |
7.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利用 | 第39-42页 |
·构建杂种优势群的设想 | 第39-40页 |
·杂种优势群的构建方法 | 第40-42页 |
第二部分 正文 | 第42-70页 |
第一章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与不同小麦品种互作效应研究 | 第42-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二章 3种新三型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效果的比较研究 | 第50-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杂种小麦强优势组合优势型研究 | 第55-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RAPD分子标记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 | 第61-6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化学杂交剂SQ-诱导小黑麦雄性不育研究 | 第68-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69页 |
3. 讨论 | 第69-70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70-71页 |
第四部分 未完成的工作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