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
第一章 引论 | 第1-12页 |
·研究动机 | 第8-9页 |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 | 第9页 |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9-11页 |
·语料来源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模糊语言研究 | 第12-13页 |
·模糊限制语研究 | 第13-22页 |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 第13-14页 |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 第14-15页 |
·模糊限制语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22页 |
·语用策略研究 | 第22-25页 |
·语用策略的定义 | 第22-23页 |
·总体性语用策略的研究 | 第23页 |
·具体语用策略的研究 | 第23-24页 |
·语用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简要回顾 | 第25-26页 |
·言语行为理论 | 第25页 |
·面子理论 | 第25-26页 |
·礼貌原则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模糊限制策略的界定及分类 | 第28-33页 |
·模糊限制策略的界定 | 第28-30页 |
·模糊限制策略的分类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汉语模糊限制策略分类描述 | 第33-47页 |
·运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策略 | 第33-41页 |
·运用程度类模糊限制语的策略 | 第33-38页 |
·升格策略 | 第33-36页 |
·降格策略 | 第36-38页 |
·运用范围类模糊限制语的策略 | 第38-41页 |
·夸大或缩小范围的值 | 第38-41页 |
·明确范围模糊表达 | 第41页 |
·运用两可型模糊限制语的策略 | 第41-44页 |
·模糊肯定或否定,留有余地 | 第41-43页 |
·仅表达礼貌意义 | 第43-44页 |
·运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策略 | 第44-46页 |
·运用直接缓和类模糊限制语的策略 | 第44-45页 |
·运用间接缓和类模糊限制语的策略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的语用功能 | 第47-56页 |
·维护交际各方的面子 | 第47-52页 |
·维护说话人的面子 | 第47-48页 |
·维护听话人的面子 | 第48-49页 |
·维护第三方的面子 | 第49-50页 |
·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 | 第50-52页 |
·推脱或减轻说话人的责任 | 第52-55页 |
·推脱或减轻说话人的话语责任 | 第53-54页 |
·推脱或减轻说话人的事实责任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全文要点 | 第56-57页 |
·有待改善之处 | 第57-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