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项目背景 | 第8-9页 |
·项目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页 |
·系统的构成 | 第10-12页 |
·系统的工作过程 | 第12-14页 |
·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仪的工作过程 | 第12-13页 |
·12导联微机版心电图机的工作过程 | 第13-14页 |
·本文的工作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心电信号记录器的导联系统及心电信号的获取 | 第17-20页 |
·双极肢体导联 | 第17页 |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 第17-18页 |
·单极胸导联 | 第18页 |
·十二导联心电图的相互关系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心电信号记录器的电路组成及下位机程序流程 | 第20-58页 |
·概述 | 第20页 |
·心电信号记录器的电路组成及固件流程 | 第20-58页 |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 | 第20-21页 |
·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器控制电路的组成 | 第21-22页 |
·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器的下位机软件 | 第22-53页 |
·USB设备驱动程序的建立 | 第53-58页 |
第四章 12导联24 小时动态心电监护系统上位机与下位机的软件接口 | 第58-81页 |
·心电记录器操作DLL 部分的功能 | 第58页 |
·动态链接库概述 | 第58-60页 |
·心电记录器操作DLL 的建立 | 第60-66页 |
·心电记录器操作DLL 的实现详述 | 第66-81页 |
第五章 12导联24 小时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的病案管理部分 | 第81-97页 |
·病案管理程序模块的功能 | 第81页 |
·病案管理数据库中的字段 | 第81-82页 |
·使用ODBC 访问数据库 | 第82-83页 |
·创建病案管理数据库 | 第83页 |
·创建病案管理应用程序模块 | 第83-84页 |
·设计病案管理程序的用户界面 | 第84-86页 |
·病案管理程序的实现详述 | 第86-97页 |
第六章 12导联24 小时动态心电监护系统应用程序的记录器操作部分 | 第97-102页 |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的记录器操作程序的建立 | 第97页 |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的记录器操作程序的实现 | 第97-102页 |
第七章 心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102-120页 |
·滤波器概述 | 第102页 |
·滤波器的技术要求 | 第102-103页 |
·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3-106页 |
·模拟高通,带通及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6-108页 |
·模拟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6-107页 |
·模拟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7页 |
·模拟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7-108页 |
·数字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8-109页 |
·数字高通,带通及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9-110页 |
·动态心电记录器的35Hz 肌电滤波器的设计 | 第110-115页 |
·动态心电记录器的50Hz 工频滤波器的设计 | 第115-120页 |
第八章 心电信号分析 | 第120-169页 |
·心电图的组成要素 | 第120-122页 |
·P波 | 第120页 |
·PR 间期 | 第120页 |
·QRS 波群 | 第120-121页 |
·J点 | 第121页 |
·ST 段 | 第121页 |
·T波 | 第121-122页 |
·QT 间期 | 第122页 |
·特征点获取程序的实现方法 | 第122-128页 |
·幂函数曲线拟合 | 第128-144页 |
·幂函数曲线拟合的原理 | 第128-131页 |
·幂函数曲线拟合程序的实现 | 第131-144页 |
·心搏形态分类程序的实现方法 | 第144-163页 |
·分类目标 | 第144-145页 |
·形态模板 | 第145-146页 |
·分析阶段 | 第146页 |
·特征参数 | 第146页 |
·心搏形态 | 第146页 |
·特征参数与模板比较的相似性计算 | 第146-147页 |
·分析进行阶段的心搏形态分类执行步骤 | 第147-148页 |
·形态分类的产生式规则集 | 第148-149页 |
·心搏形态分类算法流程 | 第149-163页 |
·心率和ST 段的计算 | 第163-164页 |
·联率计算 | 第164-169页 |
第九章 心电图的显示 | 第169-175页 |
·心电图显示程序的功能 | 第169-170页 |
·心电图显示程序的实现 | 第170-173页 |
·心电图显示的其它程序模块 | 第173-175页 |
第十章 系统测试 | 第175-179页 |
·测试环境 | 第175页 |
·测试项目 | 第175-177页 |
·测试结果 | 第177-179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2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第179-180页 |
·本文采用的主要新思想和新方法 | 第180-181页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3页 |
摘要 | 第183-186页 |
ABSTRACT | 第186-190页 |
致谢 | 第190-191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