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研究--以股权结构分析为例
文献综述 | 第1-13页 |
导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一、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机制 | 第14-15页 |
二、股权结构量与质的体现 | 第15页 |
第二节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15-18页 |
一、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相对集中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17页 |
三、高度分散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股权流通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18-20页 |
一、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冲突 | 第19页 |
二、股权固公对控制权转移的妨碍 | 第19-20页 |
第四节 股权属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一、国有股的治理表现 | 第20页 |
二、法人股的治理表现 | 第20-21页 |
三、个人股的治理表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股权结构的国际比较 | 第22-32页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股权结构 | 第22-27页 |
一、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二元股权结构 | 第22-23页 |
二、股权结构形成的制度路径 | 第23-25页 |
三、治理效率评析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美英模式股权结构 | 第27-28页 |
一、个人和机构分散持股 | 第27页 |
二、外部治理的强化与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德日模式股权结构 | 第28-29页 |
一、银行主导下的法人股东集中持股 | 第28页 |
二、公司经营的长期性与股权的低流动性 | 第28-29页 |
第四节 东南亚模式的股权结构 | 第29-30页 |
一、家族或个人集中持股 | 第29页 |
二、集权式管理的高效率与封闭性 | 第29-30页 |
第五节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 第30-32页 |
一、股权集中度层面——国有股减持 | 第30页 |
二、股权流通性层面——国有股与法人股流通 | 第30-31页 |
三、股权属性层面——发展法人持股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国有股减持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国有股减持的改革实践 | 第32-36页 |
一、减持实践 | 第32-34页 |
二、减持实践中存在的法律瑕疵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国有股减持的制度建设 | 第36-42页 |
一、减持依据的法律规制 | 第36-37页 |
二、减持目标的合理定位 | 第37-38页 |
三、减持组织的系统安排 | 第38页 |
四、减持方案的法律完善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国有股与法人股流通 | 第42-48页 |
第一节 现有流通方案评析 | 第42-44页 |
一、非流通股缩股流通方案 | 第42页 |
二、流通股扩股流通方案 | 第42-43页 |
三、“新股全流通、老股老办法”流通方案 | 第43页 |
四、股东分类投票决定流通方案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非流通股转让的法律问题 | 第44-48页 |
一、一字之差:证券交易场所与证券交易所 | 第44-46页 |
二、立法建议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发展法人持股 | 第48-54页 |
第一节 规范发展公司相互持股 | 第48-52页 |
一、公司相互持股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 | 第48-49页 |
二、我国公司相互持股的立法状况 | 第49-50页 |
三、对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规制的制度设计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发挥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第52-54页 |
一、允许银行持股的现实需要 | 第52-53页 |
二、银行持股的法律障碍——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 | 第53页 |
三、政策松动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8-59页 |
声明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