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论文 | 第15-83页 |
第一章 3-磷酸甘油脱氢酶功能结构域的克隆 | 第15-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9页 |
·材料 | 第15-16页 |
·藻种 | 第15-16页 |
·菌种 | 第16页 |
·酶制剂 | 第16页 |
·试剂盒 | 第16页 |
·培养基 | 第16页 |
·引物合成及测序 | 第16页 |
·方法 | 第16-19页 |
·盐藻的培养 | 第16-17页 |
·盐藻总RNA的提取 | 第17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17页 |
·GPD1.1和GPD1.9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17-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1页 |
·盐藻总RNA提取 | 第19页 |
·GPD1.1和GPD1.9基因片段的RT-PCR | 第19-20页 |
·PT-GPD1.1和PT-GPD1.9的酶切验证 | 第20-21页 |
3 讨论 | 第21-24页 |
·盐藻OSM-GPD基因特殊结构的生物信息分析与预测 | 第21-22页 |
·盐藻OSM-GPD基因两个功能域片段的获得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不同盐浓度下盐藻3-磷酸甘油脱氢酶与3-磷酸甘油磷酸化酶的活性比较 | 第2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藻种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酶的标准品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页 |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8页 |
·盐藻的培养 | 第25页 |
·盐藻细胞的收集 | 第25页 |
·盐藻细胞总蛋白的获得 | 第25-26页 |
·3-磷酸甘油脱氢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3-磷酸甘油磷酸化酶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27页 |
·不同盐浓度的胁迫影响 | 第27-28页 |
·高盐条件下不同胁迫时间的影响 | 第28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B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8-29页 |
·盐藻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盐藻GPD酶活性测定 | 第29-33页 |
·酶活性方法的建立 | 第29页 |
·NADH浓度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GPD(正向)活性测定 | 第30-31页 |
·GPD(逆向)活性测定 | 第31-33页 |
·盐藻GPP酶活性测定 | 第33-35页 |
·无机磷浓度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不同盐浓度下盐藻GPP的活性变化 | 第34页 |
·不同盐浓度下盐藻GPD和GPP的活性变化比较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8页 |
·不同盐浓度下3-磷酸甘油脱氢酶活性的比较 | 第35-36页 |
·不同盐浓度下3-磷酸甘油磷酸化酶活性的比较 | 第36-38页 |
第三章 3-磷酸甘油脱氢酶功能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38-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菌种 | 第38-39页 |
·载体 | 第39页 |
·酶制剂 | 第39页 |
·试剂盒 | 第39页 |
·层析柱子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2页 |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40-41页 |
·一步亲和层析纯化 | 第41页 |
·酶的活性分析 | 第41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及SDS-PAGE电泳 | 第41页 |
·细胞内甘油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载体PET-GPD1.1和PET-GPD1.9的构建及转化 | 第42页 |
·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42-43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3-45页 |
·重组蛋白的酶活性的分析 | 第45页 |
·细胞内甘油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9页 |
·盐藻GPD1.1和GPD1.9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46-47页 |
·盐藻GPD1.1和GPD1.9蛋白可溶性表达的优化 | 第47页 |
·GPD1.1和GPD1.9蛋白的纯化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盐藻中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双活性鉴定 | 第49-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材料 | 第49-51页 |
·动物 | 第49-50页 |
·试剂 | 第50-51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3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1-52页 |
·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 | 第52-53页 |
·WESTERN BLOTING | 第53页 |
·盐藻总蛋白的分离和活性测定及SDS-PAGE电泳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免疫血清的效价测定 | 第53-54页 |
·WESTERN BLOTING结果 | 第54-56页 |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ING | 第54-55页 |
·盐藻中天然蛋白的WESTERN BLOTING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60页 |
·盐藻OSM-GPD蛋白质双活性假设的提出 | 第56-57页 |
·盐藻OSM-GPD蛋白质双活性的验证 | 第57-58页 |
·盐藻GPD1.1和GPD1.9抗体的效价测定 | 第58-60页 |
第五章 3-磷酸甘油脱氢酶不同结构域的功能互补研究 | 第60-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6页 |
·材料 | 第60-61页 |
·菌种 | 第60页 |
·载体 | 第60-61页 |
·酶制剂 | 第61页 |
·试剂盒 | 第61页 |
·抗生素 | 第61页 |
·培养基 | 第61页 |
·试剂 | 第61页 |
·杂交探针 | 第61页 |
·方法 | 第61-66页 |
·盐藻RNA的提取 | 第61页 |
·NORTHERN杂交 | 第61-62页 |
·酿酒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2-64页 |
·酿酒酵母缺陷株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4-65页 |
·电转化酿酒酵母缺陷株细胞 | 第65页 |
·PCR法验证重组子 | 第65页 |
·缺陷型和野生型酿酒酵母耐盐和耐渗透本底检测 | 第65页 |
·重组子耐盐和耐渗透能力检测 | 第65-66页 |
·野生型、缺陷型、重组子的生长能力的比较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盐对盐藻OSM-GPD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66-67页 |
·菌液PCR检测重组子 | 第67页 |
·野生型,缺陷型菌株耐盐和耐渗透本底鉴定 | 第67-69页 |
·野生型与缺陷型酵母盐敏感度的测定 | 第67-68页 |
·野生型与缺陷型酵母渗透敏感度的测定 | 第68-69页 |
·重组子菌株耐盐和耐渗透性检测 | 第69-70页 |
·重组菌株在高盐环境中的功能互补 | 第69-70页 |
·重组菌株在高渗透环境中的功能互补 | 第70页 |
·野生型,缺陷型,重组子的生长检测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OSM-GPD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特性 | 第71-72页 |
·GPD1.1和GPD1.9在耐盐,耐渗透方面互补作用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77页 |
声明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综述 | 第83-108页 |
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 第83-103页 |
1 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 第83-85页 |
·GPD的种类 | 第83-84页 |
·GPD的作用机理 | 第84-85页 |
2 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同工酶研究 | 第85-92页 |
·植物中 | 第85-89页 |
·杜氏藻中NAD+-GPD的同工酶研究 | 第86-88页 |
·其它植物中NAD+-GPD的同工酶研究 | 第88-89页 |
·动物(昆虫)中 | 第89-90页 |
·果蝇中NAD+-GPD同工酶的研究 | 第89-90页 |
·其它昆虫中NAD+-GPD的同工酶研究 | 第90页 |
·微生物中 | 第90-92页 |
·酿酒酵母中NAD+-GPD的同工酶研究 | 第90-91页 |
·其他酵母中NAD+-GPD的同工酶研究 | 第91-92页 |
3 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渗透调节作用的研究 | 第92-98页 |
·酿酒酵母中NAD+-GPD的渗透调节作用 | 第93-94页 |
·盐藻中NAD+-GPD的渗透调节作用 | 第94-98页 |
4 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应用 | 第98-101页 |
·GPD在甘油生产中的应用 | 第98-100页 |
·甘油应用及生产现状 | 第98-99页 |
·GPD在甘油形成中的作用 | 第99-100页 |
·GPD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100页 |
·GPD在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 | 第100-101页 |
5 展望 | 第101-102页 |
6 结束语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