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考论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言 | 第10-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方法与思路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考察 | 第12-30页 |
一、徐霞客的学术道路 | 第12-19页 |
(一) 读万卷书 | 第12-15页 |
(二) 行万里路 | 第15-19页 |
二、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考察 | 第19-30页 |
(一) 森林资源 | 第20-23页 |
(二) 水土资源 | 第23-26页 |
(三) 野生动物资源 | 第26-28页 |
(四) 湖泊资源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徐霞客对生态状况的认识 | 第30-42页 |
一、自然环境的变迁 | 第30-34页 |
(一) 气候 | 第31-32页 |
(二) 纬度 | 第32页 |
(三) 地形 | 第32-33页 |
(四) 灾害 | 第33-34页 |
二、人为因素的干扰 | 第34-42页 |
(一) 官府 | 第34-36页 |
(二) 百姓 | 第36-40页 |
(三) 僧人与游客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徐霞客的生态观 | 第42-53页 |
一、理性的自然观 | 第42-44页 |
二、务实的地名观 | 第44-48页 |
三、伦理的山水观 | 第48-53页 |
(一) 寻山(?)访友 | 第48-50页 |
(二) 由天而人 | 第50页 |
(三) 整体的链接观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徐霞客倡导的生态保护举措和方法 | 第53-60页 |
一、舆论监督 | 第53-54页 |
二、法律保护 | 第54页 |
三、改造传统手工业 | 第54-57页 |
(一) 矿冶业 | 第55页 |
(二) 造纸业 | 第55-56页 |
(三) 烧石业 | 第56-57页 |
四、合理开发生态资源 | 第57-58页 |
五、加强生态保护教育 | 第58-60页 |
余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