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8-63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19-21页 |
一、为什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第19-20页 |
二、为什么选择“嵌入性”视角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文献述评 | 第21-50页 |
一、“办学模式”在国家教育政策中的出现与演变 | 第22-25页 |
二、办学模式的有关研究 | 第25-39页 |
三、嵌入理论的有关研究 | 第39-44页 |
四、国外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 第44-50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50-52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52-56页 |
一、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技术路线 | 第53-5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56-6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56-57页 |
二、结构安排 | 第57-58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63-80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63-68页 |
一、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基本健全,体系初步完善 | 第63-65页 |
二、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普职比逐步合理 | 第65-66页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效益逐步显现,影响扩大 | 第66-68页 |
第二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8-71页 |
一、农村职业教育基层体系破环严重,功能难以发挥 | 第68-69页 |
二、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仍严重,农村职业教育认同度低 | 第69-70页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 第70-71页 |
第三节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71-76页 |
一、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种典型的依赖型困境 | 第71-72页 |
二、我国基层财政体制特征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 | 第72-74页 |
三、功能性约束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 第74-76页 |
第四节 从办学模式角度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76-78页 |
一、办学体制单一性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困难 | 第76-77页 |
二、办学内容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 第77页 |
三、培养模式的功能性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 | 第77-78页 |
四、保障措施不完善与执行不力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乏力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一) ——生产方式变革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 第80-110页 |
第一节 手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学徒制模式 | 第82-86页 |
一、手工业阶段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第82-83页 |
二、手工业时代的传统学徒制职业教育 | 第83-84页 |
三、传统学徒制的几个基本特征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第86-89页 |
一、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第86-87页 |
二、前期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第87-88页 |
三、前期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88-89页 |
第三节 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第89-96页 |
一、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第89-92页 |
二、发达工业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第92-94页 |
三、发达工业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94-96页 |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第96-104页 |
一、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 | 第96-99页 |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第99-102页 |
三、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102-104页 |
第五节 生产方式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一、生产方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在特质 | 第104-106页 |
二、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外在形态 | 第106-107页 |
三、生产方式影响职业教育具体办学内容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二) ——嵌入性理论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第110-133页 |
第一节 嵌入性理论的源流与内容 | 第110-117页 |
一、卡尔.波兰尼对“嵌入性”理论的开创 | 第111-112页 |
二、格兰诺维特对“嵌入性”理论的重新阐释与发展 | 第112-116页 |
三、“嵌入性”理论的几个重要内容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分析视角 | 第117-121页 |
一、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切性 | 第118-120页 |
二、嵌入性理论视角考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方式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嵌入性视角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第121-130页 |
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嵌入性的事实与特征 | 第122-126页 |
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嵌入经济社会环境的方式与特点 | 第126-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3页 |
第五章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研究 | 第133-161页 |
第一节 1949年前农村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启示 | 第133-139页 |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实验 | 第133-135页 |
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农教育实验 | 第135-136页 |
三、中华平民教育推进会——乡村平民教育实验 | 第136-138页 |
四、乡村教育实验的几点启示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回顾与启示 | 第139-142页 |
一、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基本做法 | 第139-141页 |
二、农村业余教育、“社来社去”及“半农半读”的启示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 第142-148页 |
一、“三教统筹”的基本做法 | 第142-144页 |
二、“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做法 | 第144-147页 |
三、“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模式的启示 | 第147-148页 |
第四节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 第148-152页 |
一、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 第148-151页 |
二、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重要经验 | 第151页 |
三、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启示 | 第151-152页 |
第五节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做法与启示 | 第152-156页 |
一、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 第153-155页 |
二、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启示 | 第155-156页 |
第六节 历史比较视角下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特点与规律 | 第156-159页 |
一、办学模式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相契合 | 第157-158页 |
二、办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政府主导、职业教育机构、社会各方因素参与互动的过程 | 第158页 |
三、办学模式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 第158-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六章 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背景研究 | 第161-182页 |
第一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济背景 | 第161-168页 |
一、我国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特征 | 第161-163页 |
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产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 第163-164页 |
三、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并存 | 第164-165页 |
四、工业转型升级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 第165页 |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 第165-166页 |
六、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 | 第166-168页 |
第二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社会背景 | 第168-173页 |
一、城乡差距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 | 第168-169页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 第169-170页 |
三、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民进城” | 第170-171页 |
四、我国人力资源构成的结构性矛盾 | 第171页 |
五、非正规化就业模式逐渐普遍 | 第171-172页 |
六、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存在问题的简单分析 | 第172-173页 |
第三节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背景 | 第173-177页 |
一、农村发展的相关重要政策 | 第173-174页 |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 | 第174-175页 |
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重要政策 | 第175-177页 |
第四节 嵌入环境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分析 | 第177-180页 |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面临着改革的重要机遇与条件 | 第178-179页 |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功能扩展 | 第179页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本质是培养质量提高 | 第179页 |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注重地区差异性 | 第179-180页 |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七章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 第182-196页 |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 第182-185页 |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理想目标 | 第182-184页 |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 第184-185页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 第185-190页 |
一、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一般过程 | 第185-186页 |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 第186-190页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举措 | 第190-194页 |
一、重视对改革对象的调研 | 第190-191页 |
二、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与推动职能 | 第191-192页 |
三、拓展部门的合作机制 | 第192页 |
四、发挥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 | 第192页 |
五、尊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 第192-193页 |
六、遵循农村空间特征对办学的需求 | 第193页 |
七、尊重农村不同人群的教育服务需求和认知规律 | 第193-194页 |
八、树立正确的改革代价观 | 第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194-196页 |
结语: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 第196-201页 |
附录一:“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挫折 | 第201-217页 |
第一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201-205页 |
一、上世纪90年代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征 | 第201-202页 |
二、“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萌发 | 第202页 |
三、“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发展与影响扩散 | 第202-204页 |
四、“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式微 | 第204-205页 |
第二节 “脱嵌”与“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挫折 | 第205-213页 |
一、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两次选择的回顾、反思及启示 | 第205-207页 |
二、为什么选择“十百千万工程”模式作为分析对象 | 第207-209页 |
三、“十百千万工程”办学模式的“脱嵌”及理论分析 | 第209-213页 |
第三节 “十百千万工程”模式的教训及启示 | 第213-217页 |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 | 第214页 |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尊重职业教育办学的自身规律 | 第214-215页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应加强制度建设以保障实施 | 第215-217页 |
附录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案例研究 | 第217-234页 |
第一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研究的基本过程 | 第217-221页 |
一、为什么选择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 第217-219页 |
二、进入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案例的过程与收获 | 第219-221页 |
第二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状况 | 第221-224页 |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基本情况 | 第221-223页 |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主要经验 | 第223-224页 |
第三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嵌入分析 | 第224-230页 |
一、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政治嵌入分析 | 第224-227页 |
二、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经济嵌入分析 | 第227-228页 |
三、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结构嵌入分析 | 第228页 |
四、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文化嵌入分析 | 第228-229页 |
五、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嵌入性分析的反思 | 第229-230页 |
第四节 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的反思 | 第230-234页 |
一、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能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 | 第230-231页 |
二、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不再过度依赖政府的作用? | 第231-232页 |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如何走出部门之间难以合作的困局? | 第232页 |
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到底是需要设计还是内生? | 第232-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51页 |
后记 | 第251-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