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4页 |
| 1 植物遭病原菌侵染中的活性氧 | 第8-13页 |
| ·植物遭病原菌侵染中的活性氧的产生 | 第8-9页 |
| ·寄主植物-病原真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活性氧 | 第8页 |
| ·寄主植物-病原细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活性氧 | 第8-9页 |
| ·寄主植物-植物病毒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活性氧 | 第9页 |
| ·植物遭病原菌侵染中的活性氧的产生机制 | 第9-10页 |
| ·寄主植物-病原真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活性氧产生的地点 | 第9页 |
| ·寄主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过程中活性氧产生的信号调控途径 | 第9-10页 |
| ·活性氧在植物防卫反应中的意义 | 第10-12页 |
| ·参与植物的过敏反应 | 第10页 |
| ·对病原菌的直接杀伤作用 | 第10-11页 |
| ·对植物细胞壁的强化作用 | 第11页 |
| ·诱导植物体内植保素的合成 | 第11页 |
| ·对防卫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 第11-12页 |
| ·典型植物病害中活性氧的产生及其作用 | 第12-13页 |
| ·马铃薯晚疫病 | 第12-13页 |
| ·稻瘟病 | 第13页 |
| ·细菌病害中的过敏反应 | 第13页 |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15页 |
| ·海带品种的选择 | 第14页 |
| ·菌株的选择 | 第14页 |
| ·感染处理 | 第14页 |
| ·抗性分析 | 第14页 |
| ·微粒体膜的提取 | 第14页 |
| ·活性氧的测定 | 第14页 |
| ·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测定 | 第14页 |
|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14页 |
| ·脂溶性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14-15页 |
| 2 结果 | 第15-23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海带活性氧的产生 | 第15-17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海带活性氧的产生的证实 | 第15-16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海带活性氧产生的普遍性 | 第16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的不同品系的海带活性氧产生的差异性 | 第16-17页 |
| ·海带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抗性的差异性分析 | 第17页 |
| ·活性氧在海带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中的双重作用 | 第17-18页 |
| ·活性氧在海带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中表现出双重作用的原因 | 第18-20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引起海带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 第18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对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引起微粒体膜脂脱酯化 | 第19-20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后期海带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伤害作用加剧的原因探讨 | 第20-23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海带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第20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海带脂溶性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第20-21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对海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对海带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对海带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22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对海带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 3 讨论 | 第23-32页 |
| ·生物活性氧伤害学说的提出 | 第23页 |
| ·活性氧学说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第23页 |
| ·活性氧对生物大分子的伤害 | 第23-29页 |
| ·活性氧的由来 | 第23-24页 |
| ·活性氧在细胞中的产生 | 第24-25页 |
| ·活性氧的性质 | 第25-26页 |
| ·活性氧对生物分子的损伤 | 第26-29页 |
| ·生物分子受损后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 第29页 |
| ·植物免疫抗感染反应的早期阶段活性氧产生的普遍性 | 第29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早期活性氧在海带抗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途径 | 第29-30页 |
| ·褐藻酸降解菌感染后期海带对褐藻酸降解菌感染抗性下降的原因 | 第30页 |
| ·抗氧化酶系统在海带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 ·四种抗氧化酶所起作用的差异性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