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直流控制电源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1 直流控制电源系统的设计 | 第11页 |
1.3.2 重要设备的配置和选择 | 第11页 |
1.3.3 监控单元的设计和程序实现 | 第11-12页 |
第2章 直流控制电源系统设计 | 第12-30页 |
2.1 直流系统方案设计 | 第12-13页 |
2.1.1 设计原则 | 第12页 |
2.1.2 主接线设计 | 第12-13页 |
2.2 直流系统电压等级的选择 | 第13-14页 |
2.3 主要技术参数 | 第14-15页 |
2.3.1 交流输入 | 第14页 |
2.3.2 直流输出 | 第14-15页 |
2.4 蓄电池的选择 | 第15-16页 |
2.5 充电设备的选择 | 第16-19页 |
2.5.1 可控硅充电模块 | 第16-17页 |
2.5.2 高频开关充电模块 | 第17-18页 |
2.5.3 高频开关充电模块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5.4 充电设备参数选择 | 第18-19页 |
2.6 容量计算 | 第19-23页 |
2.6.1 直流系统的负荷统计 | 第19-20页 |
2.6.2 负荷分配 | 第20页 |
2.6.3 事故负荷的计算时间 | 第20页 |
2.6.4 蓄电池容量选择 | 第20-23页 |
2.7 直流系统馈线断路器 | 第23-24页 |
2.8 载流导体的选择 | 第24-26页 |
2.9 组屏设计 | 第26-30页 |
2.9.1 结构 | 第26-27页 |
2.9.2 母线和连接导线 | 第27-28页 |
2.9.3 绝缘导体的敷设和连接 | 第28页 |
2.9.4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第28-29页 |
2.9.5 防触电措施 | 第29-30页 |
第3章 控制功能 | 第30-46页 |
3.1 自动控制功能 | 第30页 |
3.2 监控单元 | 第30-32页 |
3.3 控制程序流程 | 第32页 |
3.4 蓄电池的充电控制 | 第32-38页 |
3.4.1 初充电 | 第32页 |
3.4.2 浮充充电 | 第32-33页 |
3.4.3 均衡充电 | 第33-34页 |
3.4.4 充电与浮充电方式的转换 | 第34页 |
3.4.5 恒流、恒压充电自动控制的实现 | 第34-38页 |
3.5 电池的活化处理 | 第38-39页 |
3.5.1 放电 | 第39页 |
3.5.2 充电 | 第39页 |
3.6 控母调压 | 第39-42页 |
3.6.1 硅链降压 | 第39-42页 |
3.6.2 高频斩波调压装置 | 第42页 |
3.7 电池电压测量 | 第42-43页 |
3.7.1 电池组的电压检测 | 第42页 |
3.7.2 单体电池的电压检测充电 | 第42页 |
3.7.3 电压巡检 | 第42页 |
3.7.4 电压检测元件 | 第42-43页 |
3.8 系统监测及报警 | 第43页 |
3.9 三遥系统 | 第43页 |
3.9.1 遥信 | 第43页 |
3.9.2 遥测 | 第43页 |
3.9.3 遥控 | 第43页 |
3.10 绝缘监察 | 第43-45页 |
3.10.1 绝缘监察继电器 | 第44页 |
3.10.2 微机绝缘监察 | 第44-45页 |
3.11 系统调整 | 第45-46页 |
第4章 操作显示屏HMI | 第46-63页 |
4.1 HMI菜单结构 | 第46-47页 |
4.2 操作控制 | 第47页 |
4.3 运行方式控制 | 第47-50页 |
4.4 状态监视 | 第50-56页 |
4.4.1 状态监视选择总画面 | 第50页 |
4.4.2 主接线状态监视 | 第50页 |
4.4.3 系统运行状态监视 | 第50-51页 |
4.4.4 运行方式监视 | 第51页 |
4.4.5 曲线趋势画面 | 第51-52页 |
4.4.6 电池电压监视 | 第52-53页 |
4.4.7 电池放电活化监视 | 第53-54页 |
4.4.8 直流系统报警 | 第54-55页 |
4.4.9 故障分析及告警画面 | 第55页 |
4.4.10 充、放电过流告警和电池处理提示 | 第55页 |
4.4.11 自诊断及报警功能 | 第55-56页 |
4.4.12 在线帮助功能 | 第56页 |
4.5 充电试验 | 第56-62页 |
4.5.1 均衡充电→浮充电 | 第56页 |
4.5.2 浮充电→均衡充电 | 第56页 |
4.5.3 交流电源中断及恢复后自动运行充电程序 | 第56-62页 |
4.6 工程应用情况 | 第62-63页 |
第5章 与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联接 | 第63-71页 |
5.1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体系 | 第63-64页 |
5.2 现场总线 | 第64页 |
5.3 传送信息统计 | 第64-65页 |
5.3.1 模拟量输入(AI) | 第64页 |
5.3.2 开关量输入(DI) | 第64页 |
5.3.3 开关量输出(DO) | 第64-65页 |
5.4 通信标准 | 第65-66页 |
5.4.1 EIA RS-422/485 | 第65页 |
5.4.2 CAN | 第65-66页 |
5.4.3 现场总线在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 第66页 |
5.5 技术实现 | 第66-71页 |
5.5.1 RS-485方案 | 第67页 |
5.5.2 完全支持现场总线方案 | 第67-68页 |
5.5.3 简单的总线通讯方案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的论文、科研和工程设计工作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业务术语定义 | 第77-78页 |
附件1: 牵引变电所直流控制电源系统监控单元PLC内部资源表 | 第78-86页 |
附件2: 触摸屏画面资源表 | 第86-87页 |
附件3: 蓄电池充电管理程序 | 第87-92页 |
附图1: 直流控制电源系统主接线图 | 第92-93页 |
附图2: 直流系统监控原理图 | 第93-94页 |
附图3: 监控装置与充电模块连接图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