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6-DOF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非线性变结构控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6页
第1章 绪论第6-16页
 1.1 引言第6页
 1.2 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简介第6-8页
 1.3 六自由度平台的发展概况第8-9页
 1.4 应用前景第9-12页
  1.4.1 运动仿真器第9-11页
  1.4.2 六自由度并联操作器第11-12页
 1.5 变结构控制的特点第12-14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14-16页
  1.6.1 目的第14页
  1.6.2 内容第14-15页
  1.6.3 意义第15-16页
第2章 6-DOF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6-38页
 2.1 引言第16-17页
 2.2 6-DOF并联机器人系统结构及设计参数第17页
 2.3 6-DOF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第17-37页
  2.3.1 刚体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第17-18页
  2.3.2 位置描述——位置矢量第18页
  2.3.3 方位的描述——旋转矩阵第18-20页
  2.3.4 雅可比矩阵第20-21页
  2.3.5 动力学模型第21-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变结构系统理论第38-54页
 3.1 变结构系统的研究历史及前景第38-41页
 3.2 滑动模态及其数学表达第41-44页
 3.3 滑动模的存在性第44页
 3.4 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品质、趋近律第44-47页
 3.5 变结构控制的模式第47-48页
 3.6 变结构系统的不变性与鲁棒性第48-51页
  3.6.1 滑动模态对摄动与干扰具有不变性第48-50页
  3.6.2 趋近模态的不变性第50-51页
 3.7 抖振问题的研究第51-53页
  3.7.1 抖振产生的原因第52-53页
  3.7.2 抖振的削弱问题第53页
 3.8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第54-66页
 4.1 分散滑动模态控制第54-55页
 4.2 多输入非线性系统的可控正则形第55-56页
 4.3 输入输出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第56-61页
  4.3.1 输入输出系统及其正则形变换第56-59页
  4.3.2 输入输出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第59-61页
 4.4 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第61-65页
  4.4.1 化为可控正则形第61-64页
  4.4.2 针对每个子系统设计分散变结构控制器第64-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计算机仿真结果及其分析第66-88页
 5.1 系统仿真第66-67页
 5.2 MATLAB语言简介第67-68页
 5.3 变结构控制系统仿真曲线及结果分析第68-87页
  5.3.1 几个问题第68-69页
  5.3.2 仿真曲线及分析第69-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1第94-104页
附录2第104-13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光初年漕粮海运研究
下一篇:帝国的想象和现实--1840年前的清代外交观念和涉藏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