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辨认概述 | 第11-14页 |
一、辨认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辨认的目的和作用 | 第12-14页 |
(一) 辨认的目的 | 第12页 |
(二) 辨认的作用 | 第12-14页 |
第二部分 辨认的实施运行 | 第14-37页 |
一、辨认的准备 | 第14-18页 |
(一) 辨认的适格主体 | 第14-15页 |
(二) 辨认实施前的准备 | 第15页 |
(三) 辨认方法 | 第15-18页 |
二、辨认的实施——辨认规则 | 第18-30页 |
(一) 辨前询问规则 | 第18-20页 |
(二) 辨前告知规则 | 第20-21页 |
(三) 混杂辨认规则 | 第21-23页 |
(四) 分别辨认规则 | 第23-24页 |
(五) 辨前不见规则 | 第24-26页 |
(六) 禁止暗示规则 | 第26-27页 |
(七) 序列呈现规则 | 第27-28页 |
(八) 辨认保密规则 | 第28-29页 |
(九) 被辨认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规则 | 第29-30页 |
三、辨认的结束程序 | 第30-37页 |
(一) 辨认笔录的制作 | 第30页 |
(二) 辨认结论的证据资格探讨 | 第30-33页 |
(三) 辨认结论的审查 | 第33-36页 |
(四) 辨认结论的证明力评析 | 第36-37页 |
第三部分 我国辨认制度的完善 | 第37-46页 |
一、我国辨认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37-40页 |
(一) 我国辨认制度立法上存在的缺陷 | 第37-39页 |
(二) 我国辨认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弊端 | 第39-40页 |
二、我国辨认制度的完善 | 第40-46页 |
(一) 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辨认作为法定侦查措施的地位 | 第40-41页 |
(二) 完善辨认规则以及相应的配套程序 | 第41-42页 |
(三)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 | 第42-44页 |
(四) 赋予辨认结论以法定证据资格,构建刑事辨认证据规则 | 第44页 |
(五) 其他配套措施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