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15-16页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8页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基于传统的控制方法研究 | 第18-22页 |
·基于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22-2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单元机组动态特性数学模型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单元机组模型研究的现状 | 第30-31页 |
·单元机组动态模型分析 | 第31-37页 |
·单元机组燃烧与传热过程 | 第32-34页 |
·汽轮机做功过程 | 第34-36页 |
·单元机组动态模型的简化形式 | 第36页 |
·单元机组简化非线性模型的结构特征 | 第36-37页 |
·典型单元机组动态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Astrom燃油机组模型 | 第37-38页 |
·线性多变量模型 | 第38-39页 |
·De Mello模型 | 第39页 |
·Cheres模型 | 第39页 |
·章末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模糊控制在非线性单元机组协调控制中的应用 | 第40-64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模糊控制器原理及设计 | 第41-44页 |
·模糊控制器组成 | 第41-44页 |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44页 |
·基于模糊解耦的火电单元机组负荷控制 | 第44-51页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组成 | 第44-46页 |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第46-47页 |
·单元机组负荷控制的解耦算法 | 第47-49页 |
·模糊关系的确定方法 | 第49-51页 |
·参考模型模糊自适应控制器原理及设计 | 第51-60页 |
·模型控制器及监督器 | 第53-55页 |
·模糊自适应调节律设计 | 第55-57页 |
·模糊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57-60页 |
·单元机组中的模糊自适应控制 | 第60-63页 |
·系统结构 | 第60-61页 |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第61-62页 |
·仿真研究 | 第62-63页 |
·章末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单元机组协调系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Backstepping设计 | 第64-82页 |
·引言 | 第64-66页 |
·问题的提出和预备知识 | 第66-68页 |
·Backstepping设计方法与稳定性分析 | 第68-76页 |
·Backstepping技术在单元机组的协调控制中的应用 | 第76-81页 |
·章末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单元机组协调系统中的模糊自适应逆控制 | 第82-98页 |
·引言 | 第82-84页 |
·预备知识 | 第84-90页 |
·单元机组模糊自适应逆系统设计 | 第90-94页 |
·系统结构 | 第90-92页 |
·主汽温控制系统时滞特性和燃烧扰动 | 第92-94页 |
·系统模型的拟合与仿真研究 | 第94-97页 |
·章末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单元机组协调系统逆系统方法 | 第98-112页 |
·引言 | 第98-100页 |
·MIMO系统的可逆性 | 第100-107页 |
·由状态方程描述的MIMO系统的可逆性判据 | 第100-106页 |
·基于微分方程描述的MIMO系统的逆系统 | 第106-107页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逆控制 | 第107-110页 |
·单元机组的动态数学模型 | 第107-108页 |
·系统的可逆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逆系统的构造 | 第109-110页 |
·仿真研究 | 第110-111页 |
·章末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单元机组协调系统中的神经网络逆系统方法 | 第112-136页 |
·神经网络逆系统概述 | 第112-119页 |
·静态神经网络 | 第113-115页 |
·动态神经网络 | 第115-116页 |
·构造逆系统的动态神经网络 | 第116-119页 |
·神经网络逆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 第119-123页 |
·伪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120-122页 |
·神经网络逆复合控制器 | 第122-123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单元机组协调系统逆控制 | 第123-135页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 | 第123-125页 |
·300MW单元机组协调控制动态数学模型 | 第125-128页 |
·系统设计 | 第128-132页 |
·仿真研究 | 第132-135页 |
·章末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40页 |
·本文主要成果 | 第136-138页 |
·研究展望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150-153页 |
作者简历 | 第153-154页 |
论文相关数据统计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