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平车刚柔耦合仿真及减振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课题内容及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国内外综述 | 第12-16页 |
·国内外集装箱平车的发展和应用 | 第12-15页 |
·国内集装箱平车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 | 第16-17页 |
·刚柔耦合 | 第17-18页 |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于CMS 的刚柔耦合动态仿真 | 第20-28页 |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 第20-25页 |
·约束模态和固有模态 | 第20-21页 |
·固定交界面法 | 第21-23页 |
·模态力 | 第23页 |
·惯性耦合与模态截取 | 第23页 |
·内力约束 | 第23-24页 |
·模态截取 | 第24-25页 |
·柔性体接口界面的复杂性 | 第25-26页 |
·针对柔性体接口处理的技术对策及应用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K6X 转向架模型 | 第28-40页 |
·三大件转向架 | 第28-33页 |
·转K6 型转向架的结构特点 | 第28-29页 |
·心盘旁承与承载鞍(垫) | 第29-30页 |
·平面心盘 | 第30-31页 |
·常接触旁承 | 第31-32页 |
·承载鞍(垫) | 第32-33页 |
·摇枕悬挂 | 第33-39页 |
·摇枕悬挂的特点 | 第33-34页 |
·动态干摩擦模型 | 第34-35页 |
·斜楔摩擦系数稳定性 | 第35-36页 |
·垂向和横向的变摩擦减振 | 第36-37页 |
·相对摩擦因子 | 第37-38页 |
·斜楔纵向摩擦力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单层集装箱平车运行问题分析 | 第40-56页 |
·单层车体模型 | 第40-41页 |
·摩擦减振对比 | 第41-44页 |
·DIP 激励减振对比 | 第41-42页 |
·PSD 激励减振对比 | 第42-44页 |
·振动特征分析 | 第44-50页 |
·基于模态质量模型的振动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基于附着质量模型的振动特征分析 | 第46-50页 |
·平稳性评价 | 第50-55页 |
·车体低频横向运动 | 第52页 |
·垂向加速度PSD 对比 | 第52-54页 |
·垂向加速度偏大原因及减振技术对策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双层集装箱平车运行问题分析 | 第56-70页 |
·双层车体模型 | 第56-57页 |
·结构模态分析 | 第57-60页 |
·基于装箱工况的车体振动特征分析 | 第60-62页 |
·装箱工况Ⅰ的车体振动特征分析 | 第60页 |
·基于三种工况的振动特征对比 | 第60-61页 |
·装箱工况Ⅲ的车体振动特征分析 | 第61-62页 |
·平稳性评价 | 第62-67页 |
·垂向加速度能量谱密度PSD 对比 | 第63-64页 |
·横向加速度能量谱密度PSD 对比 | 第64-66页 |
·S 型曲线通过与车体侧滚 | 第66-67页 |
·专用转向架设计建议 | 第67-69页 |
·斜楔动态优化新理念 | 第67-68页 |
·现有集装箱车辆改进设计探讨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