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5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一、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生存环境 | 第14-17页 |
二、三则报道引发的思考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 | 第18-29页 |
一、社会认知 | 第18-25页 |
二、群体交往 | 第25-28页 |
三、群体影响力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文献梳理 | 第29-40页 |
一、社会认知研究的简要述评 | 第29-32页 |
二、群体交往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力研究述评 | 第32-40页 |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结构 | 第40-45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41-43页 |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43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43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43-45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45-55页 |
一、研究对象选取 | 第45-49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49-51页 |
三、研究步骤 | 第51-55页 |
第二章 初中生社会认知现实图景 | 第55-96页 |
第一节 孝道认知现状分析 | 第55-69页 |
一、孝道认知:传承与扬弃态度分明 | 第55-59页 |
二、孝道认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59-64页 |
三、讨论 | 第64-69页 |
第二节 诚信认知现状分析 | 第69-78页 |
一、诚信认知:认同与忧虑共存 | 第69-73页 |
二、诚信认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73-77页 |
三、讨论 | 第77-78页 |
第三节 生命态度现状分析 | 第78-86页 |
一、生命态度:自恋与自贱的交织 | 第79-81页 |
二、生命态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81-84页 |
三、讨论 | 第84-86页 |
第四节 国家认同感现状分析 | 第86-96页 |
一、国家认同感:评价与情感、依恋与归属的双重矛盾 | 第87-88页 |
二、国家认同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88-93页 |
三、讨论 | 第93-96页 |
第三章 群体类型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力分析 | 第96-160页 |
第一节 家庭影响力 | 第96-116页 |
一、家庭亲情水平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96-103页 |
二、父母角色承担能力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03-109页 |
三、家庭其他因素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09-114页 |
四、制约家庭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学校影响力 | 第116-128页 |
一、师生社会距离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16-121页 |
二、班级归属感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三、学校其他因素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四、制约学校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网络影响力 | 第128-136页 |
一、初中生网络交往的基本特征 | 第129-132页 |
二、网络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三、制约网络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34-136页 |
第四节 同伴影响力 | 第136-143页 |
一、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基本特征 | 第136-140页 |
二、同伴交往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三、制约同伴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41-143页 |
第五节 社区影响力 | 第143-148页 |
一、社区资源有效利用现状 | 第143-145页 |
二、社区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三、制约社区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47-148页 |
第六节 群体类型对初中生社会认知影响地位的确立 | 第148-160页 |
一、不同群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力比较 | 第148-152页 |
二、讨论 | 第152-160页 |
第四章 群体经验传递方式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力分析 | 第160-178页 |
第一节 知识传递的影响力 | 第160-164页 |
一、知识传递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60-163页 |
二、制约知识传递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63-164页 |
第二节 榜样示范的影响力 | 第164-167页 |
一、榜样示范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64-166页 |
二、制约榜样示范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66-167页 |
第三节 环境熏陶的影响力 | 第167-170页 |
一、环境熏陶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67-169页 |
二、制约环境熏陶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69-170页 |
第四节 群体性活动的影响力 | 第170-173页 |
一、群体性活动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170-172页 |
二、制约群体性活动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 第172-173页 |
第五节 经验传递方式对初中生社会认知影响地位的确立 | 第173-178页 |
一、不同经验传递方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力比较 | 第173-176页 |
二、讨论 | 第176-1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78-192页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第178-182页 |
一、当前上海市初中生社会认知现状 | 第178-179页 |
二、当前上海市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现状 | 第179-180页 |
三、群体生活经验对初中生社会认知的影响力比较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研究结论 | 第182-188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82页 |
二、重建青少年群体交往经验的建议 | 第182-188页 |
第三节 反思 | 第188-192页 |
一、问卷的编制及施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8-189页 |
二、研究中的三大缺憾 | 第189-190页 |
三、努力的方向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90-192页 |
附录 | 第192-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