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概述 | 第16-25页 |
| ·中国传统德育的实践性教学 | 第16-20页 |
| ·中国传统德育强调慎言力行 | 第16-18页 |
| ·中国传统德育强调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 第18-19页 |
| ·中国传统德育强调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 第19-20页 |
| ·国外德育的实践性教学 | 第20-22页 |
| ·注重开放服务型教学模式研究 | 第20页 |
| ·注重德育环境氛围的营造 | 第20-21页 |
| ·注重多种方式结合的实践 | 第21-22页 |
| ·实践性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2-25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对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第22-23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是其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 第23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体现其整体教学的培养目标 | 第23-24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 第24-25页 |
| 第3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 ·认识来源于实践 | 第25-26页 |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第26-27页 |
| ·实事求是的理论 | 第27-28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 第28-30页 |
|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性 | 第28-29页 |
| ·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性 | 第29页 |
| ·理论与实践的操作性 | 第29-30页 |
| ·实践性教学的创造性 | 第30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范畴 | 第30-33页 |
| ·课内与课外 | 第30-31页 |
| ·个体与整体 | 第31页 |
| ·显性与隐性 | 第31-33页 |
| 第4章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效 | 第33-34页 |
| ·调动了学生参与“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 第33页 |
| ·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33-34页 |
| ·建立了初步的实践性教学运行机制 | 第34页 |
|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不足 | 第34-37页 |
| ·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亟待加强 | 第34-35页 |
| ·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 | 第35-36页 |
| ·实践性教学活动内容缺乏深度 | 第36页 |
| ·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 第36页 |
| ·实践性教学的保障机制急需建立 | 第36-37页 |
| 第5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架构 | 第37-45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体系架构的思考 | 第37页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体系 | 第37-45页 |
| ·实践性教学的目标 | 第37-38页 |
| ·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 第38-41页 |
| ·实践性教学的管理 | 第41-43页 |
| ·实践性教学的保障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