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概述第11-15页
 一、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和特征第11页
  (一)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第11页
  (二)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特征第11页
 二、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内容第11-13页
  (一) 证据交换的启动及范围第12页
  (二) 证据交换的时间要求第12页
  (三) 证据交换的操作问题第12-13页
  (四) 证据交换的次数限制第13页
 三、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功能第13-15页
  (一) 防止证据突袭,维护诉讼公正第13页
  (二) 明确争议焦点,提高诉讼效率第13页
  (三) 简化诉讼程序,促进双方和解第13-14页
  (四) 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第14页
  (五) 完善诉讼体系,实现诉讼民主第14-15页
第二章 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域外考察第15-28页
 一、 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第15-16页
 二、 英美法系的证据开示制度第16-22页
  (一) 美国证据开示制度第16-21页
  (二) 英国证据开示制度第21页
  (三) 英国与美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第21-22页
 三、 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交换制度第22-26页
  (一) 日本证据交换制度第22-23页
  (二) 法国证据交换制度第23-24页
  (三) 德国证据交换制度第24-26页
  (四) 大陆法系中证据交换制度的保障措施第26页
 四、 英美法系证据开示制度与大陆法系证据交换制度的比较第26-28页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及存在的问题第28-33页
 一、 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第28-30页
  (一) 起步阶段第28页
  (二) 从一步到庭到重视审前准备第28-29页
  (三) 证据交换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第29-30页
 二、 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0-33页
  (一) 主持主体界限模糊第30页
  (二) 交换范围不清晰第30页
  (三) 方式形式化第30-31页
  (四) 组织形式僵化第31页
  (五) 与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第31-32页
  (六) 保障措施缺失第32-33页
第四章 完善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构想第33-43页
 一、 完善我国民事证据交换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第33-35页
  (一) 当事人自治与职权主义模式相结合第33页
  (二) 诉讼权利平等第33-34页
  (三) 诉讼诚信原则第34-35页
  (四) 效率性原则第35页
 二、 完善民事证据交换制度的程序设计第35-43页
  (一) 确定主持主体第36-37页
  (二) 对交换范围进行适当的限制第37-38页
  (三) 确立多样化交换方式第38-39页
  (四) 确立自动交换程序第39-40页
  (五) 与当事人证据调查收集配套进行第40页
  (六) 完善保障性措施第40-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个人简历第47-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诉讼自认制度探析
下一篇:法院变更罪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