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自认制度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自认制度概述 | 第11-25页 |
一、 自认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一) 自认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 自认的分类 | 第12-13页 |
二、 自认的性质 | 第13-14页 |
三、 自认的构成要件 | 第14-20页 |
(一) 自认须在法定程序中作出 | 第14-15页 |
(二) 自认的对象是案件事实 | 第15-18页 |
(三) 自认须与对方当事人事实主张一致 | 第18页 |
(四) 自认的事实必须是于己不利的 | 第18-20页 |
(五) 自认仅适用于有关财产关系的事实陈述 | 第20页 |
四、 自认的效力 | 第20-25页 |
(一) 效力的内容 | 第20-22页 |
(二) 效力的根据 | 第22-23页 |
(三) 效力的排除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自认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25-29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的自认制度 | 第25-26页 |
(一) 英国的自认制度 | 第25页 |
(二) 美国的自认制度 | 第25-26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的自认制度 | 第26-28页 |
(一) 法国的自认制度 | 第26-27页 |
(二) 日本的自认制度 | 第27页 |
(三) 德国的自认制度 | 第27-28页 |
三、 两大法系自认制度之比较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自认制度现状评析及完善构想 | 第29-34页 |
一、 我国自认规则的立法实践 | 第29-30页 |
二、 我国自认规则的主要缺陷 | 第30-31页 |
(一) 自认属性的误解 | 第30页 |
(二) 自认效力的缺失 | 第30页 |
(三) 自认对象的混淆 | 第30-31页 |
(四) 司法操作的混乱 | 第31页 |
三、 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立法的几点构想 | 第31-34页 |
(一) 诉讼模式的转型 | 第31-32页 |
(二) 对自认的撤回加以严格的法律限制 | 第32页 |
(三) 明确规定自认的效力和限制 | 第32-33页 |
(四) 建立强制答辩制度,完善庭前的证据交换程序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个人简历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