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玫烟色棒束孢的遗传多态性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0页
    1 玫烟色棒束孢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第10-17页
        1.1 玫烟色棒束孢的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第10页
        1.2 玫烟色棒束孢的形态特征第10页
        1.3 玫烟色棒束孢的寄主范围第10-11页
        1.4 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玫烟色棒束孢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第11-12页
        1.5 影响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形成及菌丝生物量积累的重要因素第12页
        1.6 诱变育种对玫烟色棒束孢的影响第12-13页
        1.7 昆虫病原真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作用第13-14页
        1.8 玫烟色棒束孢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第14-17页
            1.8.1 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第14页
            1.8.2 增强玫烟色棒束孢杀虫活性的有力方式第14-15页
            1.8.3 影响玫烟色棒束孢致病性相关的因子第15页
            1.8.4 玫烟色棒束孢对昆虫体内防御系统的入侵作用第15-16页
            1.8.5 玫烟色棒束孢菌株侵染昆虫的过程及致病机理第16-17页
    2 昆虫病原真菌的遗传变异性第17-18页
        2.1 种内遗传变异性与小生境的关系第17页
        2.2 种内遗传变异性与地理来源和寄主的关系第17-18页
    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31页
    2.1 材料第20-25页
        2.1.1 实验所用菌株及来源第20页
        2.1.2 用于系统发育分析的菌株相关信息第20-23页
        2.1.3 试验用培养基第23页
        2.1.4 用具、试剂及设备第23-24页
            2.1.4.1 用具第23页
            2.1.4.2 试剂第23页
            2.1.4.3 主要设备第23-24页
        2.1.5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第24页
        2.1.6 供试叶螨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31页
        2.2.1 菌落宏观培养性状形态观察方法第25-26页
            2.2.1.1 菌落正背面观察(光照)第25页
            2.2.1.2 菌落正背面观察(暗室)第25页
            2.2.1.3 不同培养基培养观察第25-26页
        2.2.2 微观形态研究方法第26页
        2.2.3 菌落生长速率的测定第26页
        2.2.4 产孢量的测定第26-27页
        2.2.5 分生孢子萌发率的测定第27页
        2.2.6 菌种的保存第27页
        2.2.7 分生孢子悬液的配制第27页
        2.2.8 对二斑叶螨的致病性测定第27页
        2.2.9 致病力实验观察方法第27-28页
        2.2.10 致病性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第28页
        2.2.11 菌丝制备及DNA的提取第28页
        2.2.12 基因组DNA的检测第28页
        2.2.13 PCR扩增第28-30页
            2.2.13.1 引物:第28-29页
            2.2.13.2 RCR扩增反应体系第29-30页
            2.2.13.3 PCR扩增反应条件第30页
            2.2.13.4 对PCR扩增产物的检测第30页
        2.2.14 单基因序列数据分析第30页
        2.2.15 DNA多基因序列数据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60页
    3.1 所试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宏观形态特征差异第31-38页
        3.1.1 光照条件下所试菌株的差异第31-33页
        3.1.2 暗培养条件下所试菌株的差异第33-35页
        3.1.3 玫烟色棒束孢菌株间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差异第35-38页
    3.2 玫烟色棒束孢菌株间的显微特征多样性第38-40页
    3.3 玫烟色棒束孢所试菌株生长速率的测定第40-42页
        3.3.1 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第40-41页
        3.3.2 查氏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第41页
        3.3.3 沙氏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第41-42页
    3.4 玫烟色棒束孢所试菌株的产孢量多样性第42-43页
    3.5 玫烟色棒束孢所试菌株的萌发率多样性第43页
    3.6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对二斑叶螨的感染症状第43-44页
    3.7 玫烟色棒束孢所试菌株对二斑叶螨的致病性测定第44-46页
    3.8 不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对二斑叶螨的致死中时间(LT50)第46-47页
    3.9 玫烟色棒束孢不同菌株对二斑叶螨的累计校正死亡率第47-48页
    3.10 系统发育及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第48-50页
        3.10.1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第48-49页
        3.10.2 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第49-50页
    3.11 玫烟色棒束孢的单倍型网络分析第50-52页
    3.12 玫烟色棒束孢菌株DNA的多态性与歧化度分析第52-53页
    3.13 玫烟色棒束孢种群的扩散分析第53页
    3.14 玫烟色棒束孢种内假定种群的基因分化第53-54页
    3.15 ITS?5.8S rDNA序列保守区分析第54-55页
    3.16 玫烟色棒束孢所试菌株多基因聚类分析第55-58页
    3.17 玫烟色棒束孢生物特性和致病性在多基因分子水平上的相关性分析第58-60页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7页
附录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任建构——一项基于网络购物的研究
下一篇:法国电影片名汉译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