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69页 |
一、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荀子》? | 第12-48页 |
1、作为一部作品的《荀子》 | 第13-16页 |
2、《荀子》思想研究历史概述 | 第16-36页 |
(一) 经学视野中的荀子思想研究 | 第18-24页 |
(1) 汉唐时期 | 第18-19页 |
(2) 宋明时期尊孟抑荀 | 第19-21页 |
(3) 清时的尊荀与排荀 | 第21-24页 |
(二) 现代学科体制下的荀子思想研究 | 第24-36页 |
(1) 1949年以前汉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 | 第25-27页 |
(2) 1949年后大陆的荀子思想研究 | 第27-29页 |
(3) 1949年后台湾地区的荀子思想研究 | 第29-30页 |
(4) 二十世纪日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 | 第30-32页 |
(5) 英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 | 第32-36页 |
3、对《荀子》思想研究历史的评断 | 第36-48页 |
(一) 从"本末一体"到"体用相即" | 第36-40页 |
(二) 现象与本质(本体) | 第40-45页 |
(三) "内"与"外" | 第45-48页 |
二、《荀子》的基本结构以及开端的意义 | 第48-67页 |
1、《荀子》的基本结构,以《论语》为指引 | 第48-52页 |
2、为什么要以"学"为开端,或以"学"为开端的意义 | 第52-67页 |
(一) 《论语》中的"学" | 第52-56页 |
(二) 《孟子》中的"学" | 第56-61页 |
(三) 《老子》、《庄子》对儒家之"学"的批评 | 第61-67页 |
本论 | 第67-69页 |
第一部分 学 | 第69-161页 |
第一章 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以《劝学》为中心 | 第71-107页 |
第一节 劝学 | 第71-86页 |
一 命令与邀请:《劝学》开篇与《学而》开篇的差异 | 第71-75页 |
二 学与思:对《孟子》的批评 | 第75-80页 |
三 假,类,积 | 第80-86页 |
第二节 修身,为已之学 | 第86-92页 |
一 学之数与学之义 | 第86-88页 |
二 得其为人 | 第88-92页 |
第三节 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 | 第92-107页 |
一 结构与要素 | 第93-101页 |
二 目标与阶梯 | 第101-107页 |
第二章 《荀子》之学的出场:以《非十二子》、《儒效》为中心 | 第107-161页 |
第一节 君子治治 | 第107-120页 |
一 情性之治与乱 | 第108-113页 |
二 国家之权称与法 | 第113-118页 |
三 君子之辩说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知通统类 | 第120-136页 |
一 非思孟:统与类 | 第120-127页 |
二 天下之大事:制与义 | 第127-133页 |
三 君子儒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大儒之效 | 第136-161页 |
一 大儒之效 | 第136-150页 |
二 德与位,亦即学与政的关系问题 | 第150-161页 |
第二部分 政 | 第161-267页 |
第三章 王者之政:以《王制》为中心 | 第163-211页 |
第一节 为政以德 | 第164-183页 |
一 导之以德 | 第164-169页 |
二 齐之以礼 | 第169-177页 |
三 内(政)与外(交) | 第177-183页 |
第二节 处之有制 | 第183-199页 |
一 王者其人 | 第183-186页 |
二 明分使群:尊君与养民 | 第186-194页 |
三 职官之序位 | 第194-199页 |
第三节 王霸之辨:从《论语》到《荀子》 | 第199-211页 |
一 具具而王 | 第200-203页 |
二 具具而霸 | 第203-211页 |
第四章 礼义之统:以《礼论》为中心 | 第211-267页 |
第一节 礼之本:生之直接性与治之反身性 | 第212-232页 |
一 礼之起:圣话叙事 | 第212-221页 |
二 礼者,养也,别也,治也 | 第221-227页 |
三 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师 | 第227-232页 |
第二节 礼之理:反本成末 | 第232-247页 |
一 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 | 第232-235页 |
二 情与文俱尽,或曰称情而立文 | 第235-241页 |
三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 | 第241-247页 |
第三节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 第247-267页 |
一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 第248-255页 |
二 三年之丧 | 第255-267页 |
第三部分 道 | 第267-371页 |
第五章 天人相分:以《天论》为中心 | 第271-301页 |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 | 第271-281页 |
一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 第272-276页 |
二 【圣王】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 第276-281页 |
第二节 人能参乎天与地 | 第281-301页 |
一 治与乱,非天也 | 第282-290页 |
二 错人而思天,失万物之情也 | 第290-301页 |
第六章 性心有别:以《性恶》、《解蔽》为中心 | 第301-371页 |
第一节 人之性恶:对《孟子》的批评 | 第304-333页 |
一 性、伪之分 | 第305-316页 |
二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 第316-326页 |
三 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 第326-333页 |
第二节 心可以知道 | 第333-371页 |
一 心有蔽,知道(学)以解蔽也 | 第334-343页 |
二 心何以知道:虚壹而静 | 第343-361页 |
三 学也者,固学止之也 | 第361-371页 |
结论 | 第371-379页 |
参考文献 | 第379-385页 |
后记 | 第385-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