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

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安德鲁·芬伯格技术哲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导论第12-24页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2-17页
  1、芬伯格技术哲学简介第13-16页
  2、芬伯格技术哲学的理论贡献第16-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19页
  1、国内研究状况第18页
  2、国外研究状况第18-19页
 三、论文的结构第19-22页
 四、论文的创性与不足第22-24页
第一章 芬伯格技术哲学的思想来源第24-37页
 一、马尔库塞:技术批判思想第24-28页
  1、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思想第24-27页
   1)、技术批判源于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第24-25页
   2)、技术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实施统治和控制的工具第25页
   3)、坚持技术的多种选择性第25-26页
   4)、寻求一种能给人类和自然带来解放的新技术第26-27页
   5)、坚持技术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乌托邦精神第27页
  2、芬伯格对马尔库塞技术批判思想的吸收和发展第27-28页
 二、马克思:技术政治学第28-30页
  1、马克思的技术政治学第28-29页
   1)、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异化现象第28-29页
   2)、马克思开启了对技术政治学的研究第29页
  2、芬伯格对马克思的技术政治学的吸收和发展第29-30页
 三、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批判第30-32页
  1、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批判第30-31页
   1)、对现代技术本质的批判第30页
   2)、如何克服现代技术第30-31页
  2、芬伯格对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批判思想的吸收和发展第31-32页
 四、SSK:社会建构论第32-37页
  1、SSK的社会建构论第32-33页
   1)、根本方法:社会建构第32页
   2)、强纲领第32-33页
  2、芬伯格对SSK的社会建构论的吸收和发展第33-37页
第二章 芬伯格技术哲学的历史向度:反本质主义第37-47页
 一、芬伯格的技术观:反本质主义的历史主义技术观第37-43页
  1、反对技术中立论第38-39页
   1)、技术本身不负荷价值第38-39页
   2)、技术是中立的工具第39页
  2、反对技术自主论第39-42页
  3、反对本质主义的技术观第42页
  4、技术代码第42-43页
 二、芬伯格对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的批判:非历史主义的技术本质观第43-47页
  1、芬伯格对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的批判:非历史主义的技术本质观第44-45页
   1)、技术工具论第44页
   2)、技术实体论第44-45页
  2、芬伯格技术观与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的扬弃第45-47页
第三章 芬伯格技术哲学的社会向度:社会建构第47-56页
 一、芬伯格的推进:社会建构论第47-51页
  1、技术的社会建构属性第47-48页
  2、工具化理论第48-50页
  3、芬伯格技术的社会建构研究的实践意义第50-51页
 二、芬伯格与SST的技术观比较:哲学视角对社会学视角第51-56页
  1、SST的基本研究方法第51-52页
  2、SST的三个基本流派第52-53页
  3、芬伯格对SST的吸收和批判第53-56页
第四章 芬伯格技术哲学的政治向度:技术民主第56-80页
 一、芬伯格的技术民主理论第56-60页
  1、芬伯格对技术的政治批判:技术霸权批判第56-57页
  2、芬伯格技术民主的理论基础:民主的合理化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第57-58页
  3、技术民主的实现:公众参与技术第58-60页
 二、芬伯格技术民主与富勒科学民主化的比较:公众参与对专家责任第60-63页
  1、富勒的科学民主化思想第61-62页
  2、富勒的科学民主化思想对芬伯格技术民主的启示第62-63页
 三、芬伯格与杜威的技术政治学比较:微观进路对宏观进路第63-70页
  1、杜威的技术观第63-66页
  2、杜威与芬伯格技术观的不同第66-67页
  3、杜威与芬伯格技术民主思想的不同第67-68页
  4、杜威哲学思想对芬伯格技术哲学的借鉴意义第68-70页
 四、芬伯格与哈贝马斯的技术民主思想比较:公众参与对专家商谈第70-75页
  1、哈贝马斯的技术民主第70-71页
  2、哈贝马斯与芬伯格的技术民主比较第71-73页
  3、二者结合的一种尝试第73-75页
 五、芬伯格与温纳的技术民主思想比较:哲学视角对政治视角第75-80页
  1、温纳的技术民主第75-76页
  2、温纳的技术民主化策略第76-80页
第五章 芬伯格技术哲学的文化向度:文化多元第80-104页
 一、芬伯格技术哲学的文化向度:文化多元第81-85页
  1、芬伯格分析现代西方文化的不足:自身可能性的丧失和对弱势文化的破坏第81-82页
  2、芬伯格论技术、现代性与文化的关系第82-83页
  3、从技术实现可选择的现代性:以日本为例第83-85页
 二、芬伯格与马尔库塞的现代性道路比较:技术的实践对想像的解放第85-87页
  1、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和解放之路第86页
  2、芬伯格对马尔库塞的吸收和发展第86-87页
 三、芬伯格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比较:寻求替代对谋求重建第87-104页
  1、哈贝马斯论重建现代性第88-99页
  2、芬伯格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比较第99-104页
结语第104-112页
 一、芬伯格技术哲学研究的方法特色第104-106页
 二、芬伯格理论对技术哲学未来发展的意义第106-107页
  1、技术哲学研究要突出实践取向第106页
  2、力倡在技术领域实现民主化第106-107页
  3、技术哲学的远景目标第107页
 三、对芬伯格技术哲学的质疑第107-108页
  1、综合还是调和第107-108页
  2、技术可以"民主"到什么程度第108页
  3、技术民主的下一步要走向哪里第108页
 四、芬伯格技术哲学对我国技术发展现状的启示第108-112页
  1、"技术代码"概念的现实意义第108-109页
  2、"技术公共领域"概念的现实意义第109-110页
  3、文化对于技术创新的意义第110-111页
  4、可选择的现代性对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后记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意义、真理与形而上学--洪谦哲学思想述评
下一篇:学不可以已--《荀子》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