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四、 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 | 第1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二) 创新点 | 第10页 |
五、 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康德的实践自由观 | 第11-28页 |
一、 康德自由观的提出 | 第11-15页 |
(一) 认识领域内主体无自由 | 第11-13页 |
(二) 主体在实践领域内自由的可能性 | 第13-14页 |
(三) 意志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 第14-15页 |
二、 自由的存在方式:意志自律 | 第15-18页 |
(一) 纯粹意志与经验性意志 | 第16页 |
(二) 自律是意志的属性 | 第16-17页 |
(三) 意志自律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 | 第17-18页 |
三、 自由的实现方式:对道德法则的遵守 | 第18-22页 |
(一) 普遍性原则:“义务”是目的 | 第18-19页 |
(二) “人是目的”:“他人”是目的 | 第19-20页 |
(三) “每个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道德”是目的 | 第20-22页 |
四、 自由的演进方式 | 第22-25页 |
(一) 感性的自我约束:不自由 | 第22-23页 |
(二) 意志的自我立法:真正的自由 | 第23-24页 |
(三) 意志的普遍立法:全体的自由 | 第24-25页 |
五、 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局限 | 第25-28页 |
(一) 自由的主观性 | 第25-26页 |
(二) 自由的个体性 | 第26页 |
(三) 自由的彼岸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的实践自由观 | 第28-40页 |
一、 马克思自由观的提出 | 第28-31页 |
(一) 对抽象主体自由的批判 | 第28-29页 |
(二) 主体自由在实践领域的确立 | 第29-30页 |
(三) 人的本质存在:实践自由 | 第30-31页 |
二、 自由的存在方式 | 第31-33页 |
(一) 自由主体:类存在 | 第31-32页 |
(二) 自由活动:类活动 | 第32页 |
(三) 自由目的:类生活 | 第32-33页 |
三、 自由的实现方式 | 第33-36页 |
(一) 异化劳动的消除 | 第33-35页 |
(二) 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35页 |
(三) 人的本质的复归 | 第35-36页 |
四、 自由的演进方式 | 第36-40页 |
(一) 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中的自由:无自由 | 第36-37页 |
(二) 人的独立发展形态中的自由:限制性自由 | 第37-38页 |
(三) 自由个性的联合体形态中的自由:整体的自由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自由观的超越 | 第40-51页 |
一、 从“道德主体”的自我救赎到“实践主体”的自我解放 | 第40-43页 |
(一) “感性主体”对“意志主体”的超越 | 第40-41页 |
(二) “实践自由”对“意志自由”的超越 | 第41-42页 |
(三) “感性解放”对“道德愉悦”的超越 | 第42-43页 |
二、 从个体的“意志自律”到一切人的“实践自由” | 第43-46页 |
(一) “自由活动”对“纯粹意志”的超越 | 第43页 |
(二) “改变世界”对“约束意志”的超越 | 第43-45页 |
(三) “消除异化”对“道德自律”的超越 | 第45-46页 |
三、 从“目的王国”的尘世境界到“自由王国”的历史实现 | 第46-51页 |
(一) “实践目的”对“人是目的”的超越 | 第46-47页 |
(二) “历史解放”对“自我救赎”的超越 | 第47-48页 |
(三) “自由王国”对“目的王国”的超越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