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25页 |
·抗氰呼吸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抗氰呼吸途径的测定方法 | 第13-15页 |
·环境胁迫与抗氰呼吸 | 第15-17页 |
·抗氰呼吸的生理意义 | 第17-21页 |
·休眠诱导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休眠的发展进程 | 第21页 |
·诱导休眠的自然因素 | 第21-22页 |
·休眠诱导前后某些重要的生理生化活动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25页 |
·测定方法 | 第25-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芽体自然休眠诱导进程的界定 | 第29-30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呼吸参数的影响 | 第30-33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总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30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交替途径发生和运行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交替途径和细胞色素途径对总呼吸贡献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 第33-39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含水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电导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生理变化与其自然休眠诱导进程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两条主要电子传递途径活性与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生理变化的相关性 | 第39-45页 |
·自然条件下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交替途径发生、运行及细胞色素途径活性与其生理变化的相关性 | 第39-41页 |
·补光处理下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交替途径发生、运行及细胞色素途径活性与其生理变化的相关性 | 第41-43页 |
·遮光处理下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交替途径发生、运行及细胞色素途径活性与其生理变化的相关性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53页 |
·不同处理对芽体自然休眠诱导进程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呼吸代谢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总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交替途径发生及运行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交替途径与细胞色素途径对总呼吸贡献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 第48-51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水分状态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膜透性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不同处理对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休眠诱导期芽体生理变化与其自然休眠诱导进程的相关性 | 第51页 |
·两条主要电子传递途径活性与自然休眠诱导期芽体生理变化的相关性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