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3 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9-21页 |
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 | 第22-26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相关概念 | 第22页 |
·高校的使命 | 第22-23页 |
2 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现实基础 | 第23页 |
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 | 第23页 |
·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 第23-24页 |
4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要素及作用 | 第26-42页 |
1 高校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 第26-3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趋势 | 第27-29页 |
·提高人才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 第29-31页 |
·例证 | 第31-32页 |
2 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 第32-38页 |
·高校科技创新现状 | 第32-33页 |
·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校企合作 | 第33-36页 |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例证分析 | 第36-38页 |
3 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 第38-42页 |
·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 | 第38-39页 |
·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内容及途径 | 第39-41页 |
·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对社会的意义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国外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经验借鉴 | 第42-48页 |
1 美国 | 第42-45页 |
·产学研合作 | 第42-43页 |
·社区学院 | 第43-44页 |
·营利性大学 | 第44-45页 |
2 日本 | 第45页 |
·官产学 | 第45页 |
·私立大学 | 第45页 |
3 英国 | 第45-46页 |
·校企合作 | 第45页 |
·开放式大学 | 第45-46页 |
·新大学 | 第46页 |
4 美日英三国高校服务社会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增强我国高校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8-59页 |
1 高效服务社会能力存在问题问卷的实施 | 第48-50页 |
·问卷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 第48-49页 |
·问卷调查的统计方式 | 第49页 |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9-50页 |
2 原因分析 | 第50-59页 |
·高校资源的开放性 | 第50-51页 |
·高校的社会服务意识较弱 | 第51-53页 |
·面向社会的办学针对性不强 | 第53-54页 |
·高校与社会联系不紧密 | 第54-57页 |
·校企合作程度不够,高校服务社会能力不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对策 | 第59-75页 |
1 增强高校办学社会性与主动性 | 第59-63页 |
·增强高校办学的社会性 | 第59-61页 |
·增强高校办学的主动性 | 第61-63页 |
2 增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适应性 | 第63-69页 |
·完善专业设置,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 第63-68页 |
·增强产学研联动效应,培养创新人才 | 第68-69页 |
3 增强科技创新的实效性与基础性 | 第69-71页 |
·我国创新现状 | 第69-70页 |
·合作办学增强创新的实效性 | 第70-71页 |
·科技创新从观念入手,重在创新文化建设 | 第71页 |
4 增强创新协同与创新平台的交叉性 | 第71-73页 |
5 增强高校内部服务机制的协调性 | 第73-75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