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2 研究动态水平综述 | 第15-19页 |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宏观把握 | 第16-18页 |
·社会中介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监督作用凸显 | 第18页 |
·学校内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 | 第18-19页 |
3 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研究生培养质量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质量监控的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第25-34页 |
1 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系统 | 第25页 |
·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监控要素 | 第25-26页 |
2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实施情况调查 | 第26-27页 |
·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26页 |
·调查内容 | 第26-27页 |
·调查结果 | 第27页 |
3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实施情况存在问题 | 第27-34页 |
·学科建设 | 第27-29页 |
·教学环节 | 第29-31页 |
·管理环节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实施研究 | 第34-40页 |
1 美国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 第34-37页 |
·严格课程设置 | 第35-36页 |
·严格的筛选淘汰制度 | 第36页 |
·公开、公平的导师遴选制度 | 第36-37页 |
·重视学生群体在监控中的反馈作用 | 第37页 |
2 英国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 第37-38页 |
·高校自身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多样化 | 第37页 |
·严格的招生制度,要求生源的高质量 | 第37-38页 |
·专业的评估组织 | 第38页 |
·采取研究生导师小组式集体指导制度 | 第38页 |
3 德国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 第38-40页 |
·录取个别式进行,重视科研能力 | 第38-39页 |
·师带徒的培养模式 | 第39页 |
·课程学习重兴趣,论文写作重创新 | 第39页 |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重视学科群建设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 第40-50页 |
1 监控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40-42页 |
·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 | 第40页 |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40-41页 |
·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 | 第41-42页 |
2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42-43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42页 |
·系统优化原则 | 第42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2-43页 |
·导向性原则 | 第43页 |
·发展性原则 | 第43页 |
3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特点 | 第43-45页 |
·全程性原则 | 第43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43-44页 |
·全员性原则 | 第44页 |
·连续性原则 | 第44页 |
·及时性原则 | 第44页 |
·周期性原则 | 第44-45页 |
4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构架 | 第45-50页 |
·目标监控体系 | 第45-46页 |
·监控组织体系 | 第46页 |
·质量标准系统 | 第46-47页 |
·管理制度系统 | 第47-48页 |
·监控方法系统 | 第48页 |
·信息收集反馈体系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运行 | 第50-55页 |
1 目标监控体系运行 | 第50-52页 |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结构,明确学科建设方向 | 第50-51页 |
·量身定做培养计划,独特的指导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 第51页 |
·改善课程教学,重视基础课程学习 | 第51-52页 |
·健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 第52页 |
2 教学实施过程监控体系的运行 | 第52-54页 |
·加强过程监控,严抓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点环节 | 第52-53页 |
·严格研究生教育管理者选聘,组成一支专业化的管理教学队伍 | 第53页 |
·教学督导监控子系统的运行 | 第53-54页 |
3 信息监控体系的运行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 第58-62页 |
附录B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