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真核表达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 茶黄素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茶黄素制备的研究 | 第12-14页 |
·化学氧化制备 | 第12-13页 |
·酶促氧化制备 | 第13-14页 |
·茶黄素功能的研究 | 第14页 |
·茶黄素研究展望 | 第14-15页 |
2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多酚氧化酶的分类 | 第15-16页 |
·多酚氧化酶的分布 | 第16-17页 |
·多酚氧化酶酶源及其同工酶 | 第17页 |
·多酚氧化酶基因水平上的研究 | 第17-18页 |
·多酚氧化酶蛋白质水平上的研究 | 第18-19页 |
·多酚氧化酶的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多酚氧化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 第19页 |
·多酚氧化酶的其他功能 | 第19-20页 |
·多酚氧化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 | 第20-21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4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2-43页 |
1 材料、试剂与方法 | 第22-28页 |
·材料 | 第2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7页 |
·丰水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3页 |
·PPO基因的PCR扩增 | 第23-2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4页 |
·目的基因回收 | 第24页 |
·PPO基因的重组克隆 | 第24-26页 |
·重组质粒双酶切检测 | 第26页 |
·目的基因测序 | 第26-27页 |
·表达体系的建立 | 第27-28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页 |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E3感受态细胞 | 第27页 |
·重组表达菌株的菌落鉴定 | 第27页 |
·重组质粒双酶切检测 | 第27-28页 |
·PPO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改良CTAB法提取风水梨基因组DNA | 第28页 |
·多酚氧化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28-29页 |
·重组pMD19-T-PPO载体的检测 | 第29-30页 |
·重组表达载体pET32a-PPO的检测 | 第30-31页 |
·目的基因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41页 |
·PPO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1-36页 |
·PPO亲/疏水性分析 | 第36-37页 |
·PPO信号肽及跨膜分析 | 第37-39页 |
·PPO结构域分析 | 第39-40页 |
·PPO二级结构预测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页 |
·实验材料的选择 | 第41页 |
·T-A克隆 | 第41页 |
·PPO基因克隆引物的设计 | 第41页 |
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多酚氧化酶的原核诱导表达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菌株及质粒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5页 |
·PPO的原核诱导表达 | 第44页 |
·SDS-PAGE电泳及检测 | 第44-45页 |
·蛋白诱导条件 | 第45页 |
·包涵体复性 | 第45页 |
·透析袋准备 | 第45页 |
·包涵体复性 | 第45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45页 |
·PPO体外氧化儿茶素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PPO原核诱导表达 | 第46-47页 |
·包涵体复性 | 第47-48页 |
·PPO氧化儿茶素生成茶黄素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页 |
4 结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多酚氧化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1-56页 |
1 材料、试剂与方法 | 第51-5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方法 | 第51-52页 |
·引物设计 | 第51页 |
·丰水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1页 |
·PPO基因的PCR扩增 | 第51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1页 |
·目的基因回收 | 第51页 |
·PPO基因的重组克隆 | 第51页 |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检测和质粒双酶切检测 | 第51-52页 |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5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PPO基因PCR扩增及回收 | 第52页 |
·重组pMD19-T-PPO载体的检测 | 第52-53页 |
·重组pPICZα-A-PPO载体的检测 | 第53-54页 |
·目的基因测序与分析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4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6-57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6页 |
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