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本文的新意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理论演进 | 第12-14页 |
·国外法规演进 | 第14-17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国内理论演进 | 第17-19页 |
·国内法规演进 | 第19-22页 |
3 内部控制理论内涵 | 第22-29页 |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22-23页 |
·内部牵制阶段 | 第22页 |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 第22-23页 |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 第23页 |
·内部控制整体架构阶段 | 第23页 |
·COSO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 第23-29页 |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 第23-25页 |
·企业管理风险整合框架 | 第25-29页 |
4 证券公司发展进程 | 第29-34页 |
·国外证券公司发展进程 | 第29-32页 |
·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与现状 | 第29-31页 |
·日本证券公司的发展与现状 | 第31-32页 |
·国内证券公司发展进程 | 第32-34页 |
5 国内外证券公司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 第34-41页 |
·国外证券公司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 第35-37页 |
·美国投资银行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 第35-36页 |
·日本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第36-37页 |
·国内证券公司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 第37-41页 |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资金和业务控制的问题 | 第40页 |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监督不完善 | 第40页 |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合理 | 第40页 |
·关键岗位员工职业操守不合格 | 第40页 |
·内部审计形式化 | 第40-41页 |
6 国内外证券公司案例分析 | 第41-45页 |
·国外证券公司案例分析 | 第41-43页 |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例 | 第41-42页 |
·日本山一证券倒闭案例 | 第42-43页 |
·国内证券公司案例分析 | 第43-45页 |
·华夏证券破产案例 | 第43-45页 |
·南方证券破产案例 | 第45页 |
7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完善 | 第45-72页 |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第46-47页 |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 | 第46页 |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原则 | 第46-47页 |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 第47页 |
·证券公司内部环境建设 | 第47-52页 |
·证券公司组织架构和职责 | 第47-50页 |
·员工的职业道德及胜任能力培养 | 第50-51页 |
·业务授权管理 | 第51-52页 |
·经营理念与合规文化 | 第52页 |
·形成风险管理的理念 | 第52页 |
·证券公司风险评估和应对 | 第52-62页 |
·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 第53页 |
·证券公司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53-59页 |
·证券公司风险应对 | 第59-62页 |
·证券公司业务控制 | 第62-66页 |
·经纪业务控制 | 第62-63页 |
·自营投资业务控制 | 第63页 |
·资产管理业务控制 | 第63-64页 |
·金融创新业务控制 | 第64-65页 |
·研究咨询业务内部控制 | 第65页 |
·电子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 第65-66页 |
·证券公司重点控制活动 | 第66-68页 |
·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 | 第66-67页 |
·关联交易的内部控制 | 第67页 |
·对外担保的内部控制 | 第67页 |
·重大投资的内部控制 | 第67-68页 |
·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 | 第68页 |
·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 | 第68页 |
·证券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 第68-70页 |
·证券公司的信息与沟通 | 第70-71页 |
·证券公司的内部监督 | 第71页 |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效果的自我检查和评估 | 第71-72页 |
·证券公司业务单元及分公司的“中国墙”、“防火墙”建立 | 第72页 |
8 结束语 | 第72-76页 |
·研究结论 | 第72-74页 |
·不足与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详细摘要 | 第8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