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导论 | 第19-27页 |
一、讨论本题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第19-23页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5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上编:总论 | 第27-110页 |
第一章 平等及相关概念 | 第28-69页 |
第一节 平等概念探源 | 第28-32页 |
一、平等的词义 | 第28-30页 |
二、平等观念之生成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平等理念的历史沿革和多派学说 | 第32-50页 |
一、古代和近代西方平等学说 | 第32-36页 |
二、当代西方平等理论流派 | 第36-45页 |
三、中华文化视野下的平等观念 | 第45-50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50-57页 |
一、正义(justice)、公平(fairness)与平等(equality) | 第50-54页 |
二、平等与其他价值理念的关系 | 第54-57页 |
第四节 机会平等 | 第57-67页 |
一、如何理解机会平等在价值体系中的稳定性和底限位置 | 第57-59页 |
二、机会平等的含义与语境 | 第59-62页 |
三、本文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机会平等” | 第62-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二章 刑事诉讼机会平等的一般原理 | 第69-110页 |
第一节 影响诉讼机会平等的因素 | 第69-84页 |
一、个体的差异性 | 第69-78页 |
二、司法者、执法者的主观状态 | 第78-81页 |
三、制度的客观效果 | 第81-84页 |
第二节 界限与难易:平等视角下的刑事诉讼程序制度功能 | 第84-92页 |
一、界限:刑事诉讼程序可以在何种程度上满足平等理念的要求 | 第84-89页 |
二、难易:在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之间 | 第89-92页 |
第三节 机会平等要求下一般性的制度要素 | 第92-108页 |
一、权力者结构的多样性 | 第92-97页 |
二、告知义务 | 第97-100页 |
三、裁量权的规制:兼论对歧视的证明 | 第100-104页 |
四、社会资源在刑事司法制度内的再分配 | 第104-106页 |
五、社会合作组织的积极参与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下编:分论 | 第110-202页 |
第三章 国际准则中的平等理念 | 第111-117页 |
第一节 一般性规定——辅助性的禁止歧视条款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独立的平等权规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法律的平等保护” | 第112-113页 |
第三节 针对某一分类的平等规范——性别、种族、民族、年龄、残障等少数人群体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司法程序中关于平等的专项规定——法庭前、拘留或监禁中、非拘禁措施下的平等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机会平等理念与我国刑事诉讼原则 | 第117-139页 |
第一节 机会平等与“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 第117-125页 |
一、“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概说 | 第117-118页 |
二、“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与宪法中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第118-122页 |
三、“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与“程序法定” | 第122-123页 |
四、机会平等与“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以及其他相关原则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机会平等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 第125-139页 |
一、民族语言原则概说 | 第125-127页 |
二、超越“民族语言原则” | 第127-128页 |
三、获得翻译的权利与机会平等的关系 | 第128-129页 |
四、获得译员帮助权的具体制度:兼论我国的制度完善 | 第129-139页 |
第五章 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未决羁押替代措施 | 第139-154页 |
第一节 未决羁押替代措施与机会平等的关系及我国相关现状 | 第139-145页 |
一、未决羁押替代措施与机会平等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二、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 | 第140-142页 |
三、我国未决羁押替代措施的相关问题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国外相关制度之借鉴 | 第145-149页 |
一、对潜逃可能性的详细规定和综合判断 | 第145-146页 |
二、保证方式的多样化 | 第146-148页 |
三、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机会平等视角下我国未决羁押替代措施的改革建议 | 第149-154页 |
一、机会平等理念对未决羁押替代措施的基本要求 | 第149-150页 |
二、对我国未决羁押替代措施的改革建议 | 第150-154页 |
第六章 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辩护援助 | 第154-171页 |
第一节 辩护援助与机会平等的关系及我国相关现状 | 第154-163页 |
一、辩护援助与机会平等的关系 | 第154-155页 |
二、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 | 第155-158页 |
三、我国辩护援助的相关问题 | 第158-163页 |
第二节 国外相关制度之借鉴 | 第163-167页 |
一、辩护援助的对象 | 第163-164页 |
二、援助者群体的结构构成与办案能力 | 第164-166页 |
三、辩护援助人—受援被追诉人关系 | 第166-167页 |
第三节 机会平等视角下我国辩护援助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167-171页 |
一、机会平等理念对辩护援助的基本要求 | 第167-168页 |
二、对我国辩护援助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168-171页 |
第七章 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证据知悉 | 第171-188页 |
第一节 刑事证据知悉与机会平等的关系及我国相关现状 | 第171-177页 |
一、刑事证据知悉与机会平等的关系 | 第171-174页 |
二、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 | 第174-176页 |
三、我国的相关制度现状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国外相关制度之借鉴 | 第177-183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辩方知悉 | 第178-179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辩方知悉 | 第179-182页 |
三、国际文件中的相关内容 | 第182-183页 |
第三节 机会平等视角下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183-188页 |
一、机会平等理念对证据知悉制度的基本要求 | 第183-185页 |
二、对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185-188页 |
第八章 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刑事和解 | 第188-202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与机会平等的关系及我国相关现状 | 第188-194页 |
一、刑事和解与机会平等的关系 | 第188-189页 |
二、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 | 第189-191页 |
三、我国刑事和解的相关问题 | 第191-194页 |
第二节 国外相关制度之借鉴 | 第194-198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相关情况 | 第194-196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情况 | 第196-198页 |
第三节 机会平等视角下如何建立刑事和解制度 | 第198-202页 |
一、机会平等理念对刑事和解的基本要求 | 第198-199页 |
二、对我国未来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 | 第199-202页 |
结论 | 第202-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