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思维科学论文

日常思维生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4页
导论第14-23页
 一、研究缘起第14-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20页
 三、论文的研究理路和基本框架第20-23页
第一章 思维与日常思维第23-51页
 第一节 思维范畴的界定第23-40页
  一、思维的生理机制第24-28页
  二、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第28-31页
  三、哲学对思维的阐释第31-36页
  四、思维科学对思维的界定第36-40页
 第二节 思维的分类第40-47页
  一、对思维分类的既有研究第40-44页
  二、日常生活与日常思维第44-47页
 第三节 日常思维的一般界定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二章 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第51-73页
 第一节 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第51-58页
  一、重复性第51-53页
  二、自发性第53-55页
  三、实用性第55-58页
 第二节 日常思维的习俗性图式第58-62页
  一、礼俗性第58-59页
  二、不平等性第59-60页
  三、情感性第60-62页
 第三节 日常思维的方法图式第62-72页
  一、模仿第62-65页
  二、类比第65-67页
  三、隐喻第67-70页
  四、直觉第70-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三章 历时态的日常思维生成机制第73-112页
 第一节 原始的日常生活世界第73-83页
  一、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的历史演进第74-76页
  二、原始的日常生产实践第76-79页
  三、原始的日常交往活动第79-83页
 第二节 原始思维的物化形态第83-98页
  一、巫术第84-86页
  二、原始宗教第86-91页
  三、图腾崇拜第91-95页
  四、神话第95-98页
 第三节 原始思维与日常思维第98-111页
  一、原始思维的基本规定性第99-106页
  二、历史的积淀:从原始思维到日常思维第106-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四章 共时态的日常思维生成机制第112-146页
 第一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一:经验活动的图式化第112-120页
  一、人类实践与经验思维第112-116页
  二、日常经验思维的生成途径第116-120页
 第二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二:日常交往活动的类型化第120-130页
  一、主体间性与日常交往第120-124页
  二、习俗性思维类型第124-127页
  三、情感性思维类型第127-130页
 第三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三:非日常思维的常识化第130-145页
  一、非日常思维的生成与空前发达第130-135页
  二、非日常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双向互动第135-138页
  三、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的转化机制第138-145页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五章 日常思维与现代性第146-176页
 第一节 现代性与思维的反思性第146-155页
  一、现代性的含义第146-149页
  二、现代性的思维机制第149-151页
  三、现代性对日常思维的改造第151-155页
 第二节 日常思维转型的双重性第155-161页
  一、日常思维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性第155-159页
  二、日常思维现代转型的双重后果第159-161页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转型与日常思维变革第161-174页
  一、中国传统日常思维的超稳定性第161-170页
  二、现代性与日常思维转型第170-172页
  三、中国日常思维的转型与重建第172-174页
 本章小结第174-176页
结语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6页
后记第186-1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88-189页
详细摘要第189-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转向
下一篇:俄语术语的称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