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利益平衡是《劳动合同法》的价值取向 | 第8-14页 |
| (一) 利益平衡是法的价值取向 | 第8-9页 |
| (二) 劳动合同的特殊性 | 第9-11页 |
| (三) 《劳动合同法》追求的利益平衡及其方式 | 第11-14页 |
| 二、利益平衡在《劳动合同法》中的具体规定 | 第14-20页 |
| (一)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 | 第14-15页 |
| (二) 违约金条款的规定 | 第15-16页 |
| (三) 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规定 | 第16-18页 |
| (四) 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 | 第18-20页 |
| 三、利益平衡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障碍 | 第20-25页 |
| (一) 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 | 第20-21页 |
| (二) 劳动关系双方对《劳动合同法》的理念理解有误 | 第21页 |
| (三) 相关配套法规不够健全 | 第21-22页 |
| (四) 劳动争议仲裁体系不够完善 | 第22-23页 |
| (五) 工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 第23页 |
| (六) 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弱 | 第23-25页 |
| 四、实现利益平衡的对策及未来发展走向 | 第25-31页 |
| (一) 充分发挥工会在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平衡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 (二)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26页 |
| (三)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 第26-28页 |
| (四) 努力寻求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契合点 | 第28页 |
| (五) 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权益 | 第28-29页 |
| (六) 摆正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位置 | 第29-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注释 | 第32-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 后记 | 第39-40页 |
| 论文摘要 | 第40-43页 |
| Abstract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