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绪论:“村上现象”的学术思考 | 第8-20页 |
第一节 本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 第8-15页 |
第二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第一章 《且听风吟》的文本价值 | 第20-39页 |
第一节 厨房中诞生的作家 | 第20-25页 |
第二节 风格独具的青春咏叹 | 第25-31页 |
第三节 以语言为中心的艺术创新 | 第31-39页 |
第二章 “寻羊”与“冒险”的个中三昧 | 第39-57页 |
第一节 《1973 年的弹子球》的孪生性 | 第39-44页 |
第二节 《寻羊冒险记》的艺术开拓 | 第44-52页 |
第三节 站在世界尽头的舞者 | 第52-57页 |
第三章 《挪威的森林》的经典意义 | 第57-86页 |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一个例外 | 第57-64页 |
第二节 学潮时代的社会图解 | 第64-70页 |
第三节 直子、绿子与女性形象 | 第70-77页 |
第四节 在文学与电影的盲区里 | 第77-86页 |
第四章 村上春树的中国观 | 第86-99页 |
第一节 曾经走近鲁迅的世界 | 第86-89页 |
第二节 中国人形象谱系探微 | 第89-94页 |
第三节 战争认识与文化局限 | 第94-99页 |
第五章 《发条鸟年代记》的历史诉求 | 第99-114页 |
第一节 关于说明日本的命意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中蒙边境上的寻觅者 | 第103-108页 |
第三节 发条鸟鸣叫中的嘶哑 | 第108-114页 |
第六章 《海边的卡夫卡》的意象世界 | 第114-132页 |
第一节 走向小说艺术的深处 | 第114-121页 |
第二节 回归日本的文学改变 | 第121-128页 |
第三节 作品评介与争议概观 | 第128-132页 |
第七章 文学史意义的地震灾难讲述 | 第132-145页 |
第一节 《神的孩子都跳舞》 | 第132-136页 |
第二节 灾难认识与形象意蕴 | 第136-142页 |
第三节 短篇小说的风格问题 | 第142-145页 |
终章美国情结与村上春树的文学实绩 | 第145-160页 |
第一节 美国小说的日本化之路 | 第145-150页 |
第二节 “以译养文”的特别格式 | 第150-155页 |
第三节 在费茨杰拉德和卡弗之间 | 第155-160页 |
附录一 | 第160-186页 |
(1) 村上春树年谱 | 第160-180页 |
(2) 日本研究著作系年 | 第180-186页 |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第186-205页 |
附录三 在学期间成果 | 第205-206页 |
后记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