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有色金属矿开采论文

金川二矿区深部矿体开采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综述第13-30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文献综述第15-29页
     ·采矿活动在围岩及地表中产生开采效应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充填工程抑制灾害性开采效应产生的作用机理探索第19-22页
     ·金川二矿区合理开采模式争论与开采实践第22-24页
     ·与深部矿体开采相关的基础资料第24-29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矿区地质分析与数值建模第30-40页
   ·矿区地质分析第30-33页
     ·金川矿区地质状况第30页
     ·金川矿区地质构造第30-32页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第32页
     ·矿区主要矿体赋存状况第32-33页
     ·二矿区的地应力特征第33页
   ·矿区充填体采矿方法简介第33-34页
   ·数值建模第34-38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相关约定第34-36页
     ·同时开采分段、转段的时空对应关系及模拟过程简介第36-38页
     ·累积回采活动产生的采动效应与地压活动之表征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地下采矿引起二矿区地表变形规律的研究第40-61页
   ·二矿区地下采矿活动在地表产生开采效应的数值计算第40-51页
     ·累积回采活动在采空区上方地表产生的收敛变形第41-45页
     ·累积回采活动在采空区上方地表产生的垂直升降位移第45-50页
     ·建议进行重点监测的地表变形范围第50-51页
   ·构造应力对地表移动角和移动范围产生的影响第51-52页
   ·地表垂直位移空间分布形态发生改变的内在机理分析第52-59页
     ·围岩的流变特征第53-55页
     ·围压状态与岩体的变形破坏第55-56页
     ·围岩与充填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第56-57页
     ·地表垂直位移空间分布形态发生改变的内在机理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多中段同时开采下临时水平矿柱控制采空区变形的作用第61-77页
   ·临时矿柱厚度逐分段变薄在15行线剖面上呈现的开采效应第62-66页
     ·最小主应力分布第62-64页
     ·15行线剖面上的收敛位移第64-65页
     ·15行线剖面上破坏区的分布第65-66页
   ·临时水平矿柱厚度逐分段变薄在998水平剖面上产生的开采效应第66-70页
     ·水平矿柱厚度变化对其应力与位移的影响第66-69页
     ·水平矿柱Z方向位移沿倾向的变化第69-70页
   ·基于突变理论的水平矿柱稳定性分析第70-76页
     ·水平矿柱的力学模型第70-71页
     ·梁挠度曲线求取第71-72页
     ·突变模型的建立第72-74页
     ·水平矿柱的失稳条件第74-75页
     ·水平矿柱回采技术措施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二矿区深部矿体回采产生的开采效应研究第77-94页
   ·不同采矿模式回采深部矿体产生的开采效应第77-92页
     ·不同采矿模式的回采作业对下部分段产生的影响第77-83页
     ·深部采空区上下盘围岩最小主应力与收敛位移沿矿体走向的变化第83-87页
     ·深部矿体回采对上部采空区及其围岩产生的影响第87-89页
     ·盘区矿柱的变位与第二步矿柱回收产生的开采效应第89-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充填体稳定性分析及提高充填体强度试验研究第94-106页
   ·下向进路胶结充填体稳定性分析第94-99页
     ·下向进路结构力学模型第94-96页
     ·假顶结构的危险点和面的分析第96-99页
   ·不同结构胶结料浆单体梁的抗折性能试验研究第99-105页
     ·充填体模型试验原理第99页
     ·充填体单体梁试件的制作第99-100页
     ·试验方案确定第100-101页
     ·实验过程描述第101-103页
     ·单体梁抗折试验结果分析第103-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金川深部矿体开采新方案探索第106-115页
   ·新开采技术模型的确定第106-113页
     ·938m水平剖面最小主应力分布第108-111页
     ·938m水平剖面Y方向的位移第111-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21页
   ·论文主要结论第115-119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19-120页
   ·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区地球化学及热力学特征研究
下一篇:氧化硅纳米线及其一维银纳米壳层的制备、表征与消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