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论文选题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香花岭锡多金属矿研究工作进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0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22-36页 |
·地层 | 第22-25页 |
·岩性和层序 | 第22-24页 |
·成矿元素丰度 | 第24-25页 |
·构造 | 第25-34页 |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简史 | 第25-33页 |
·矿区构造 | 第33-34页 |
·岩浆岩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香花岭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64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6-37页 |
·尖峰岭花岗岩 | 第36页 |
·癞子岭花岗岩 | 第36-37页 |
·香花岭岩 | 第37页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37-51页 |
·香花岭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 第41-43页 |
·哈克图解特征 | 第43-46页 |
·造岩元素氧化物与F的关系 | 第46-47页 |
·标准矿物成分特征 | 第47-48页 |
·化学参数特征 | 第48-51页 |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60页 |
·成矿元素 | 第52-55页 |
·稀碱元素 | 第55页 |
·挥发元素 | 第55页 |
·稀土元素 | 第55-60页 |
·花岗岩成因及含矿性评价 | 第60-62页 |
·香花岭岩体成岩机制分析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4-91页 |
·主要矿化型式 | 第64-76页 |
·产于花岗岩中的岩浆—热液型铌钽矿床 | 第64-70页 |
·产于矽卡岩中的接触交代型含铍条纹岩矿床 | 第70页 |
·产于层间断裂带中的似层状、管状热液型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 | 第70-76页 |
·产于碳酸盐岩中的似层状、管状热液型铅锌(锡)多金属矿床 | 第76页 |
·主要金属矿物 | 第76-90页 |
·锡石 | 第77页 |
·黄铁矿 | 第77-81页 |
·毒砂 | 第81-85页 |
·方铅矿 | 第85-86页 |
·闪锌矿 | 第86-90页 |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90-91页 |
第五章 成矿作用热力学研究 | 第91-114页 |
·矽卡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 第91-97页 |
·多组分流体相热力学计算相关理论 | 第91-93页 |
·矽卡岩形成压力估算 | 第93-94页 |
·P—T—Xco_2条件 | 第94-96页 |
·氧逸度环境 | 第96-97页 |
·硫化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 第97-100页 |
·温度 | 第97-98页 |
·硫逸度 | 第98-99页 |
·氧逸度 | 第99页 |
·二氧化碳逸度 | 第99-100页 |
·pH值 | 第100页 |
·硫化物(白钨)—(萤石)碳酸盐岩阶段的物理化学条件 | 第100-105页 |
·硫逸度 | 第100-102页 |
·氧逸度 | 第102-103页 |
·二氧化碳逸度 | 第103页 |
·pH值 | 第103-105页 |
·锡在热液体系中的迁移形式和富集机理 | 第105-110页 |
·锡在热液体系中的价态 | 第105页 |
·锡的溶解度计算 | 第105-108页 |
·锡的迁移形式和迁移能力 | 第108页 |
·锡的富集机理 | 第108-110页 |
·锌和铅在热液体系中的迁移形式和富集机理 | 第110-114页 |
第六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第114-122页 |
·硫同位素 | 第114-118页 |
·矿床δ~(34)S总体特征 | 第114-116页 |
·矿床δ~(34)S值的空间变化规律 | 第116-117页 |
·矿物对δ~(34)S特征 | 第117-118页 |
·溶液的硫同位素平均组成 | 第118页 |
·氧碳同位素 | 第118-119页 |
·铅同位素 | 第119-120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 第120-121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 | 第122-126页 |
·地球演化与钨、锡的富集趋势 | 第122页 |
·深大断裂与成矿 | 第122-123页 |
·矿床成因、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 第123-12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