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叙事学的发展及空间叙事学的出现 | 第8页 |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的发展 | 第8-9页 |
·空间叙事与城市形态分析的结合 | 第9-1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4页 |
·将空间叙事学与城市意象方法进行结合 | 第10-11页 |
·对苏州城市发展历史进行分期研究 | 第11-12页 |
·对苏州旧城区各个时期的要素进行分析 | 第12页 |
·分析苏州旧城区各个时期的可视域结构 | 第12页 |
·对苏州旧城区各个时期可视域结构进行叠加 | 第12-13页 |
·对苏州旧城区重要可视域群的研究 | 第13页 |
·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后经典叙事学(Post-classic-narratology) | 第14-15页 |
·空间叙事学(Spatial Narratology) | 第15页 |
·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 第15-16页 |
·城市故事论(Urban Story) | 第16-17页 |
·城市叙事空间研究(Research on City Narrative Space)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苏州旧城区的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分析 | 第19-27页 |
·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方法简介 | 第19-20页 |
·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各步骤分析 | 第20-25页 |
·分期与地图选择 | 第20-21页 |
·要素的分类方法 | 第21-23页 |
·各时期要素及可视域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各时期可视域叠加与分析 | 第24页 |
·重要可视域群的归类与分析 | 第24-25页 |
·得出城市叙事空间的结论与启示 | 第25页 |
·应用图底分析法分析苏州旧城区的主要理由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苏州旧城区发展分期与地图选择 | 第27-36页 |
·苏州旧城区发展脉络简介 | 第27-30页 |
·苏州旧城区发展分期研究 | 第30-31页 |
·苏州旧城区研究地图选择 | 第31-36页 |
·先秦至魏晋时期地图选择 | 第31-32页 |
·隋唐宋元时期地图选择 | 第32-33页 |
·明清时期地图选择 | 第33-34页 |
·现代时期地图选择 | 第34-35页 |
·地图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分析 | 第36-53页 |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类别研究 | 第36-46页 |
·自然条件要素 | 第36-37页 |
·运河水网要素 | 第37-39页 |
·道路交通要素 | 第39页 |
·商业街区与商业文化 | 第39-40页 |
·宗教文化街区与宗教文化 | 第40页 |
·娱乐文化街区与娱乐文化 | 第40-41页 |
·广场以及大型商业空间 | 第41-42页 |
·私家园林 | 第42页 |
·宗教与教育建筑 | 第42-43页 |
·娱乐设施及会馆 | 第43-44页 |
·城郊旅游地 | 第44-45页 |
·关于苏州的诗词歌赋 | 第45页 |
·苏州的重大事件、历史传说、名人名士 | 第45页 |
·苏州的重要节庆、风俗、特产 | 第45-46页 |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要素概览 | 第46-53页 |
第五章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结构与特征分析 | 第53-69页 |
·苏州旧城区各时期城市叙事空间结构与特征分析 | 第53-65页 |
·先秦至魏晋时期城市叙事空间结构 | 第53-56页 |
·隋唐宋元时期城市叙事空间结构 | 第56-59页 |
·明清时期城市叙事空间结构 | 第59-62页 |
·现代城市叙事空间结构 | 第62-65页 |
·苏州旧城区总体城市叙事空间结构分析 | 第65-67页 |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成果论证 | 第67-69页 |
第六章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可视域群研究 | 第69-96页 |
·苏州旧城区城市可视域群的定义与初步分类 | 第69页 |
·均质可视域群分析 | 第69-76页 |
·山塘街 | 第69-71页 |
·石路 | 第71-72页 |
·十全街 | 第72-73页 |
·皮市街 | 第73-75页 |
·丁香巷 | 第75-76页 |
·实体主导可视域群分析 | 第76-83页 |
·定慧寺巷 | 第76-77页 |
·全晋会馆 | 第77-78页 |
·文星阁 | 第78-79页 |
·报恩寺 | 第79-81页 |
·文庙 | 第81-82页 |
·城隍庙 | 第82-83页 |
·空间主导可视域群分析 | 第83-93页 |
·玄妙观及观前街 | 第83-85页 |
·盘门 | 第85-87页 |
·胥门 | 第87-88页 |
·阊门 | 第88-90页 |
·虎丘 | 第90-91页 |
·枫桥 | 第91-93页 |
·可视域群分类研究 | 第93-96页 |
·均质可视域群类型研究 | 第93页 |
·实体主导可视域群类型研究 | 第93-94页 |
·空间主导可视域群类型研究 | 第94页 |
·可视域群分类小结 | 第94-9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6-101页 |
·城市叙事空间研究的概念结论 | 第96页 |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结构的成就总结 | 第96-97页 |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可视域群的成就总结 | 第97-98页 |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研究结论对我国旧城改造的指导意义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