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研究背景 | 第8-18页 |
·城市是一张网 | 第8-11页 |
·城市网络空间形态分析的理论及方法 | 第11-18页 |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界定 | 第22-37页 |
·城市网络的界定 | 第22-25页 |
·网络节点 | 第22-24页 |
·网络连线 | 第24页 |
·网络边界 | 第24-25页 |
·多维度的城市网络空间 | 第25-29页 |
·实空间—不同属性的城市网络空间 | 第25-26页 |
·序空间—不同等级的城市网络空间 | 第26-27页 |
·相空间—不同时期的城市网络空间 | 第27-29页 |
·城市网络空间的系统观 | 第29-36页 |
·系统与城市网络空间系统 | 第29-30页 |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 | 第30-32页 |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结构演变 | 第32-34页 |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功能演化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形态识别 | 第37-60页 |
·形态学与城市形态 | 第37-38页 |
·城市区域的形态学特征 | 第38-43页 |
·城市区域的类型 | 第38-39页 |
·城市区域的特征 | 第39-41页 |
·城市区域的形态学概念 | 第41-43页 |
·城市系统的形态学分析 | 第43-59页 |
·网络节点的形态识别 | 第43-46页 |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形态识别指标 | 第46-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生理识别 | 第60-75页 |
·生理学与城市生理 | 第60页 |
·城市区域的生理学特征 | 第60-64页 |
·城市系统的基本物质资源 | 第61-62页 |
·人的活动—城市系统中的新陈代谢 | 第62-63页 |
·城市系统中的两种流通形式 | 第63-64页 |
·城市系统的生理学分析 | 第64-74页 |
·生理学分析方法的目标和目的 | 第64-65页 |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生理识别指标 | 第65-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评价 | 第75-90页 |
·评价的目标 | 第75页 |
·城市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75-86页 |
·形态评价标准 | 第75-83页 |
·生理评价标准 | 第83-86页 |
·评价的结果 | 第86-89页 |
·理性分析结果—区域优劣势 | 第86-88页 |
·主观认知结果—地域认可性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90-102页 |
·目标设计 | 第90-92页 |
·确定目标 | 第90-91页 |
·达到目标的策略 | 第91-92页 |
·城市优化 | 第92-101页 |
·概念和内涵 | 第92-93页 |
·优化策略—创造“场所”网络 | 第93-97页 |
·优化设计过程 | 第97-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基本结论 | 第102-103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3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1 长沙市芙蓉CBD地块划分及形态识别统计数据 | 第108-115页 |
附录2 长沙市各区学生指标统计数据一览表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