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13-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4-17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 第19-27页 |
| ·布鲁贝克的生平与教育活动 | 第19-22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 | 第22-23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形成 | 第23-24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 | 第27-37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社会文化基础 | 第27-30页 |
| ·高度兼容的多元文化 | 第28页 |
| ·个人主义的生活哲学 | 第28-29页 |
| ·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 | 第29-30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教育实践基础 | 第30-31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教育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 ·《耶鲁报告》中的高等教育哲学 | 第32-33页 |
|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 第33-34页 |
| ·纽曼与赫钦斯的理性主义教育哲学 | 第34-35页 |
| ·克尔的工具主义教育哲学与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 | 第35页 |
| ·布鲁贝克的教育哲学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 | 第37-45页 |
| ·澄清是高等教育哲学的重要作用所在 | 第37-38页 |
| ·以高深学问为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第38-39页 |
| ·以冲突中的和谐论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 第39-41页 |
| ·追求有限度的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 | 第41-42页 |
| ·追问“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永恒话题 | 第42-43页 |
| ·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携手并进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评价 | 第45-54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特点 | 第45-47页 |
| ·具有体系化的内在逻辑 | 第45-46页 |
| ·表现对“问题”的高度关注 | 第46页 |
| ·呈现“内在紧张”的状态 | 第46-47页 |
| ·在冲突中寻求和谐与统一 | 第47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积极影响 | 第47-52页 |
| ·对高等教育学科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 | 第49-51页 |
| ·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52-54页 |
| ·囿于美国高等教育实践 | 第52页 |
| ·缺乏对人的自觉关注 | 第52-53页 |
| ·陷入折衷主义的困境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 | 第59-74页 |
| 附录1 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生平大事记 | 第59-63页 |
| 附录2 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学术著作辑录 | 第63-64页 |
| 附录3 国内研究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文章辑录 | 第64-70页 |
| 附录4 Book Review 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5-76页 |
| 个人简况与联系方式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