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三节 本文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县)人大代表结构总体情况 | 第13-17页 |
第一节 人大代表结构定义和划分标准 | 第13-14页 |
一、人大代表结构的定义 | 第13页 |
二、现行代表结构的一般划分标准 | 第13-14页 |
1、政治面貌 | 第13页 |
2、界别 | 第13页 |
3、文化知识 | 第13-14页 |
4、年龄 | 第14页 |
5、性别 | 第14页 |
第二节 近三届上海市卢湾区人大代表结构变化情况及其现状 | 第14-17页 |
一、上海市卢湾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产生的总体情况 | 第14页 |
二、上海市卢湾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的主要构成情况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区(县)人大代表当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区(县)人大代表结构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20页 |
一、当前区(县)人大代表结构的主要特点 | 第17-18页 |
1、总体规模相对稳定 | 第17页 |
2、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 第17页 |
3、新老代表比例保持稳定 | 第17页 |
4、妇女代表比例有所提高 | 第17页 |
5、属地化程度相当高 | 第17-18页 |
二、当前区(县)人大代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0页 |
(一) 现阶段代表结构中仍存在不平衡 | 第18-19页 |
1、妇女代表比例尚不高 | 第18页 |
2、"老板代表"相对过多 | 第18页 |
3、专业领域代表仍少,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不相符 | 第18-19页 |
4、外来人口选举平等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 第19页 |
(二) 当选代表条件难操作,代表素质良莠不齐 | 第19-20页 |
1、比例结构规定与代表履职能力的要求不匹配 | 第19-20页 |
2、代表结构比例要求与实际情况 | 第20页 |
(三) 社会矛盾给选举基层代表带来难度 | 第20页 |
1、区内企业员工 | 第20页 |
2、区内外来务工人员 | 第20页 |
3、城区居民 | 第20页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20-26页 |
一、结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第21页 |
二、对人大代表及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偏差和理解缺失 | 第21-22页 |
1、对党的领导有理解偏差 | 第22页 |
2、传统陈旧文化遗留影响 | 第22页 |
3、代表观错位 | 第22页 |
三、选举制度不够完善 | 第22-26页 |
1、选举程序简单化、模式化 | 第23-24页 |
2、对提名代表候选人的要求缺乏立法支持 | 第24-25页 |
3、影响选民登记和选区划分的不利因素增多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区(县)人大代表结构优化及其意义 | 第26-41页 |
第一节 区(县)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动因分析 | 第26-28页 |
一、法律规定是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 第26页 |
二、选民要求是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内在动力 | 第26-27页 |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动力源泉 | 第27页 |
四、区域发展趋势要求是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外部动力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区(县)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方法 | 第28-34页 |
一、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 | 第28-29页 |
1、政治性 | 第28页 |
2、合法性 | 第28页 |
3、精简性 | 第28-29页 |
4、平衡性 | 第29页 |
5、区域性 | 第29页 |
6、层次性 | 第29页 |
二、区(县)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相关建议 | 第29-34页 |
1、立足于意识强化,夯实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基础 | 第29-30页 |
2、科学界定代表结构的划分表准,杜绝随意性 | 第30-31页 |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 | 第31-34页 |
4、逐步实现"一府两院"工作人员与人大代表"角色"的分离 | 第34页 |
第三节 区(县)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效果评估 | 第34-41页 |
一、区(县)人大代表在本区(县)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的根本目的 | 第34-35页 |
1、参与决策,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第35页 |
2、联系选民,沟通上情下意 | 第35页 |
3、宣传引导,维稳定促和谐 | 第35页 |
二、建立完善的代表结构效果评价体系 | 第35-41页 |
(一) 设立专门的考评机构 | 第36-37页 |
(二) 建构全过程、多角度的考评制度 | 第37-39页 |
1、选举前的基础培训 | 第37页 |
2、当选后的任职考评 | 第37-38页 |
3、任职考评后的奖惩 | 第38-39页 |
(三) 设定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标准 | 第39-41页 |
1、定性标准 | 第39页 |
2、定量标准 | 第39-41页 |
总结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