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的演替特征 | 第17-18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特征 | 第18-19页 |
·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响应 | 第19-22页 |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 | 第22-23页 |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宁夏固原云雾山 | 第25-26页 |
·陕西延安燕沟流域 | 第26页 |
·试验设计与样区选择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植被调查 | 第27页 |
·土壤种子库培养 | 第27-28页 |
·土壤质量指标室内测定 | 第2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29页 |
·论文工作进展安排 | 第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样品采集深度的探讨 | 第30-40页 |
·土壤质量因子在土壤剖面各土层的分布特征 | 第30-37页 |
·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在各土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30-33页 |
·土壤酶活性在各土层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 第33-35页 |
·土壤微生物量的在不同土层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37页 |
·土壤剖面各土层土壤质量因子与植被恢复年限之间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群落演替系列 | 第40-47页 |
·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 第40页 |
·草原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特征 | 第40-43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群落演替规律 | 第40-42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 | 第42-43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特征 | 第43-45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规律 | 第43-44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特征及贡献 | 第47-62页 |
·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特征 | 第47-49页 |
·草原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特征 | 第49-55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萌发数量特征 | 第49-50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植物组成及物种密度 | 第50-51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 第52-55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特征及贡献 | 第55-60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萌发数量特征 | 第55-56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植物组成及物种密度 | 第56-57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 | 第57-58页 |
·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土壤物理性质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62-75页 |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介绍 | 第62-64页 |
·改进Yoder 法 | 第62-63页 |
·Le Bissonnais 方法介绍 | 第63页 |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计算公式 | 第63-64页 |
·基于LB 法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适应性 | 第64-67页 |
·LB 法3 种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破坏机制 | 第64-65页 |
·Le Bissonnais 法与Yoder 法的比较研究 | 第65-66页 |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66-67页 |
·草原带土壤物理性质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67-70页 |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LB 慢速湿润法) | 第67-69页 |
·土壤密度及孔隙度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69-70页 |
·田间持水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0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土壤物理性质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0-73页 |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0-72页 |
·土壤密度及孔隙度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2页 |
·田间持水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七章 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5-87页 |
·草原带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5-81页 |
·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氮密度的计算 | 第75页 |
·草原带土壤化学性质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5-78页 |
·草原带土壤酶活性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78-81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81-85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土壤化学性质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81-83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土壤酶活性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八章 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87-96页 |
·土壤呼吸作用及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87-88页 |
·土壤预培养程序及呼吸量测定 | 第87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测定 | 第87-88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 | 第88页 |
·草原带土壤呼吸作用及微生物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88-92页 |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作用 | 第88-90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0页 |
·土壤微生物量氮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0页 |
·土壤呼吸熵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0-91页 |
·土壤微生物熵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1-92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土壤呼吸作用及微生物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2-94页 |
·土壤呼吸作用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2-93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3页 |
·土壤微生物量氮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 | 第93页 |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熵动态变化 | 第93-94页 |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熵动态变化 | 第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九章 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响应评价 | 第96-120页 |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96-107页 |
·草原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 | 第96-102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选取 | 第102-107页 |
·基于筛选的8 个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 | 第107-111页 |
·草原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SQI 计算 | 第108-110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SQI 计算 | 第110-111页 |
·基于20 个土壤质量因子的SQI 计算 | 第111-116页 |
·草原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SQI 计算 | 第111-114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SQI 计算 | 第114-116页 |
·两种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计算的比较 | 第116页 |
·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评价 | 第116-118页 |
·土壤质量分级 | 第116-117页 |
·草原带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评价 | 第117-118页 |
·森林草原过渡带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评价 | 第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20-126页 |
·主要结论 | 第120-12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附表1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