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 ·冰草简介 | 第12页 |
| ·冰草与小麦杂交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数量性状QTL 定位 | 第14-20页 |
| ·数量性状位点简介、QTL 定位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理 | 第14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4-18页 |
| ·QTL 定位 | 第18-20页 |
| ·小麦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20-31页 |
| ·小麦产量性状QTL 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小麦品质性状QTL 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小麦抗逆性QTL 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 | 第31-33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1页 |
| ·本研究的实验方案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作图群体的构建及其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3-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材料的种植与性状的调查 | 第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 ·亲本及F_(2:3) 群体主要性状的比较 | 第34-35页 |
| ·F_(2:3) 群体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 ·F_2 群体穗粒数的遗传分析 | 第36-39页 |
| ·F_(2:3) 群体千粒重的遗传分析 | 第39-42页 |
| ·F_(2:3) 群体小穗数的遗传分析 | 第42-45页 |
| ·F_(2:3) 群体小花数/小穗的遗传分析 | 第45-47页 |
| ·F_(2:3) 群体穗长的遗传分析 | 第47-51页 |
| ·讨论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作图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3-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研究方法 | 第53-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56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6-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小麦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 | 第64-7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4页 |
|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 ·研究方法 | 第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 ·株高的QTL 定位 | 第64-65页 |
| ·有效分蘖的QTL 定位 | 第65-66页 |
| ·穗长的QTL 定位 | 第66-67页 |
| ·小穗数的QTL 定位 | 第67-68页 |
| ·小花数/穗的QTL 定位 | 第68-69页 |
| ·穗粒数的QTL 定位 | 第69-70页 |
| ·千粒重的QTL 定位 | 第70-71页 |
| ·结实率的QTL 的定位 | 第71页 |
| ·穗下节的QTL 的定位 | 第71-72页 |
| ·小麦产量及相关性状QTL 在染色体和基因组间的分布 | 第72-73页 |
| ·讨论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 主要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77-8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4页 |
| ·亲本及其不同组合F_1 各产量性状表现型比较 | 第78-81页 |
| ·F_1 各产量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比例分析 | 第81-82页 |
| ·不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82页 |
| ·参试亲本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82-83页 |
| ·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 的综合评价 | 第83-84页 |
| ·讨论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 附录一 部分 SSR 标记在定位群体中的电泳图谱 | 第99-100页 |
| 附录二 英文缩略表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