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水稻介导的害虫互作及相关水稻基因OsRLK突变体获得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引言第12-24页
 1 植物介导的植食性昆虫互作及其作用机制第12-16页
   ·植食性昆虫为害所引起的植物变化第12-13页
   ·植物挥发物在调节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的作用第13-15页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第13-14页
     ·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的作用第14-15页
   ·植物非挥发物在调节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中的作用第15-16页
 2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结构与功能第16-21页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分类及结构特征第16-18页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分类第16-18页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结构第18页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生物学功能第18-21页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在抗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第18-21页
 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1-2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2-23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一章 二化螟与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诱导的水稻挥发物比较第24-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试验材料第25-27页
     ·供试虫源第25页
     ·供试水稻品种第25页
     ·试剂第25页
     ·仪器和设备第25-27页
   ·方法第27-28页
     ·水稻处理第27页
     ·水稻挥发物的捕集和鉴定第27-28页
   ·数据处理第28-2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9-32页
 3 讨论第32-33页
第二章 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对其诱导水稻挥发物主要成分的电生理反应第33-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供试虫源第33-34页
     ·二化螟第33页
     ·稻纵卷叶螟第33页
     ·水稻挥发物标准化合物第33页
     ·触角电位仪第33-34页
   ·二化螟雄虫和稻纵卷叶螟雌、雄虫对水稻挥发物单组分的 EAG 测定方法第34-35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4页
   ·二化螟雄蛾对水稻挥发物主要成分的 EAG 反应第35-37页
   ·稻纵卷叶螟雌、雄蛾对水稻挥发物主要成分的 EAG 反应第37-44页
     ·雌蛾对水稻挥发物主要成分的 EAG 反应第37-39页
     ·雄蛾对水稻挥发物主要成分的 EAG 反应第39-41页
     ·雌、雄蛾对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剂量反应第41-44页
 3 讨论第44-46页
第三章 二化螟对灰飞虱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第46-5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6-49页
   ·试验材料第46-47页
     ·供试水稻第46-47页
     ·供试虫源第47页
   ·实验方法第47-49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7-48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取食量的影响第48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选择性的影响第48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取食部位的影响第48页
     ·二化螟为害对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第48-49页
     ·田间调查第49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5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9-51页
     ·若虫期影响第49-50页
     ·成虫期影响第50-51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取食量的影响第51-52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选择性的影响第52页
   ·二化螟对灰飞虱取食部位的影响第52-53页
   ·二化螟为害对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第53-54页
   ·田间调查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第四章 水稻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7-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63页
   ·试验材料第57-58页
     ·供试水稻第57页
     ·虫源第57页
     ·质粒及菌株第57页
     ·试剂第57-58页
     ·引物及测序第58页
     ·仪器和设备第58页
     ·培养基、植物激素及抗生素配方第58页
   ·水稻处理第58页
   ·水稻总RNA 提取及cDNA 合成第58页
     ·总RNA 提取第58页
     ·RNA 检测第58页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58页
   ·OsRLK 的克隆第58-61页
     ·PCR 扩增第58-59页
     ·产物纯化第59页
     ·重组质粒的连接和转化第59-60页
     ·质粒提取第60页
     ·重组质粒鉴定第60-61页
   ·OsRLK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页
   ·OsRLK 植物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1-62页
     ·OsRLK 与pCAMBIA1301 连接第61页
     ·电击转化第61-62页
     ·重组质粒鉴定第62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第62-63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第62页
     ·农杆菌制备第62-63页
     ·农杆菌侵染第63页
     ·抗性愈伤筛选第63页
     ·抗性愈伤培养第63页
     ·预分化和分化第63页
     ·生根和炼苗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73页
   ·OsRLK 的克隆第63-66页
   ·OsRLK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6-69页
   ·OsRLK 植物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9-71页
   ·OsRLK 基因过量表达突变体水稻的获得第71-73页
 3 讨论第73-74页
第五章 总讨论第74-76页
第六章 创新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第76-77页
 1 创新点第76页
 2 今后研究的方向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90页
附录第90-114页
作者简介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臭柏、油松精油的提取与抑菌活性
下一篇:甜菜抗丛根病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着重于SA、Ca2+信号分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