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背景、起源与界定 | 第10-26页 |
第一节 反淡化保护理论出现的背景 | 第11-15页 |
一、企业多元化经营 | 第11-12页 |
二、全国市场一体化与注意力经济的形成 | 第12-13页 |
三、心理广告的出现与商标价值的提升 | 第13-14页 |
四、搭便车行为的泛滥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反淡化保护理论的起源与界定 | 第15-26页 |
一、传统商标侵权判断标准——混淆理论 | 第16-17页 |
二、混淆理论的扩张与不足 | 第17-20页 |
三、反淡化保护的起源 | 第20-21页 |
四、淡化行为的界定——保护商标显著性是反淡化保护的唯一合理基础 | 第21-26页 |
第二章 淡化行为的性质与反淡化保护法理基础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淡化行为的性质与所致损害探究 | 第26-32页 |
一、从商标权角度出发 | 第26-29页 |
二、从竞争角度出发对无谓竞争说之反思 | 第29-32页 |
三、小结 | 第32页 |
第二节 淡化行为分类之厘清与重新构建 | 第32-37页 |
一、淡化行为的传统分类 | 第32-34页 |
二、对上述分类的反思——弱化、丑化与退化之间关系之分析 | 第34-37页 |
三、小结 | 第37页 |
第三章 反淡化保护的构成与限制 | 第37-58页 |
第一节 得到反淡化保护的资格——绝对驰名商标标准 | 第37-42页 |
一、分歧——绝对驰名商标或相对驰名商标 | 第38-39页 |
二、相对驰名商标不符合反淡化保护的资格 | 第39-41页 |
三、TDRA对于绝对驰名商标标准的确认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反淡化保护显著性要求——固有显著性还是获得显著性? | 第42-46页 |
一、显著性 | 第42页 |
二、分歧——固有显著性或获得显著性 | 第42-44页 |
三、具有获得显著性的驰名商标亦可受反淡化保护 | 第44-46页 |
第三节 联想、淡化之虞与实际淡化的分析——认定淡化成立的判断标准 | 第46-54页 |
一、认定淡化成立与联想理论 | 第46-49页 |
二、淡化行为之认定——实际淡化抑或淡化之虞 | 第49-52页 |
三、淡化之虞标准的考量因素 | 第52-54页 |
第四节 反淡化保护与自由竞争——限制与例外 | 第54-58页 |
一、妨碍自由竞争? | 第54-56页 |
二、限制与例外之规定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现状与立法建议 | 第58-64页 |
第一节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的缺失 | 第58-62页 |
一、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相关立法 | 第58-59页 |
二、我国商标法上是否存在驰名商标反淡化的保护——兼评《驰名商标保护司法解释》 | 第59-62页 |
第二节 驰名商标司法保护——淡化概念的偏离与模糊 | 第62-64页 |
一、有淡化之名,无淡化之实 | 第62-63页 |
二、无淡化之名,有淡化之实 | 第63-64页 |
建立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建议兼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